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天长市科技大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130507]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生态保护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水分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最重要的生态制约因子,植被恢复是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关键。本项目对半干旱区植被演替、天然植物群落土壤水分动态、耗水特征、适应性及稳定性、植被恢复机制与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植物的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呈线性(P=0.01);土壤水分亏缺的空间分布与土壤水分剧烈变化层、根系密集分布层相吻合,季节动态则与植物物候期密切相关。流动沙丘的年均蒸散量约为208.72mm;沙地榆为239.02mm;褐沙蒿群为245.03mm;黄柳为225.16mm,水分亏缺发生在6--9 月,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是流动沙丘的2.8~5.9 倍。沙地榆水平根系可达11m,垂直根系可深达4m,集中分布于20~120cm 土层内;黄柳水平根系分布可达16m,在100cm 土层内较为集中,褐沙蒿的根系分布范围仅为60cm×60cm。人工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理论栽植密度范围为:沙地榆80 株/hm2~90 株/hm2,黄柳600 株/hm2~650 株/hm2,褐沙蒿12000株/hm2~12500 株/hm2,该密度近似于天然植被的分布格局,可维持群落的水分平衡和群落的稳定性。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9    天长市科技大市场    版权所有

地址:滁州高新区经三路

皖ICP备2023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