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水分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最重要的生态制约因子,植被恢复是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关键。本项目对半干旱区植被演替、天然植物群落土壤水分动态、耗水特征、适应性及稳定性、植被恢复机制与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植物的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呈线性(P=0.01);土壤水分亏缺的空间分布与土壤水分剧烈变化层、根系密集分布层相吻合,季节动态则与植物物候期密切相关。流动沙丘的年均蒸散量约为208.72mm;沙地榆为239.02mm;褐沙蒿群为245.03mm;黄柳为225.16mm,水分亏缺发生在6--9 月,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是流动沙丘的2.8~5.9 倍。沙地榆水平根系可达11m,垂直根系可深达4m,集中分布于20~120cm 土层内;黄柳水平根系分布可达16m,在100cm 土层内较为集中,褐沙蒿的根系分布范围仅为60cm×60cm。人工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理论栽植密度范围为:沙地榆80 株/hm2~90 株/hm2,黄柳600 株/hm2~650 株/hm2,褐沙蒿12000株/hm2~12500 株/hm2,该密度近似于天然植被的分布格局,可维持群落的水分平衡和群落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