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该课题属河北省科技厅立项课题,编号为07220306,研究工作从2003年开始,2007年获得立项,2008年完成任务规定的经济和技术指标。该课题根据项目计划书要求与生产实际,进行了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病性研究;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抗性机理研究;葡萄霜霉病流行规律研究;最后结合课题研究结果及生产实践形成了葡萄霜霉病关键防治技术。该项酿酒葡萄霜霉病关键防治技术实施以后,进行了推广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明确了冀东葡萄霜霉病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霜霉病菌孢子囊飞散,出现了5次飞散高峰,分别在7月下旬,8月上旬,8月下旬,9月上旬和9月中旬;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日飞散规律,当空气相对湿度60-85%、温度在20-28℃范围时有利于孢子囊的飞散,而当空气温度超过29℃时飞散量减少,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9%或低于50%均不利于孢子囊的飞散,同时建立了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飞散与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之间回归方程:Y=1713.38-37.74X1-6.54X2(其中:Y为前5d孢子囊飞散总量;X1为前5d的日均气温;X2为前5d的日均空气相对湿度)。2、通过对葡萄霜霉病流行条件及主要影响因子等研究,建立了酿酒葡萄霜霉病病情指数与日均气温、累积降雨量、孢子囊飞散数量之间的回归方程:Y=45.6610487- 1.4646086763X1+0.014696067749X2-0.08645184449X3(其中Y为病情指数,X1为前5天平均温度,X2为前5天孢子囊飞散总量,X3为前5天的累积降雨),通过3年拟合,准确率可达85%以上。3、利用室内外结合的方法对酿酒葡萄、鲜食葡萄品种(系)进行了霜霉病抗性鉴定,在供试验的28个品种(系)中,筛选出了四个抗病品种(酿酒葡萄SV6059、鲜食葡萄玫瑰香、青岛早红、四倍体玫瑰香),不存在对葡萄霜霉病免疫的品种。4、通过对不同葡萄品种对葡萄霜霉病抗性机理研究,发现抗病品种的叶片相对含水量、质膜透性、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比感病品种小,表明其可作为抗性鉴定的生理生化指标之一。通过对20余个品种在气孔密度、气孔纵径、横径、叶片厚度、角质层厚度等方面观察,初步表明其结构与葡萄抗霜霉病无显著相关性。5、建立了冀东地区以预防为主、生态控制的葡萄霜霉病关键防治技术体系。在选用抗病品种(系)的基础上,彻底清除葡萄园霜霉病菌;增施生物肥,每亩10-20Kg,合理使用氮肥,增施磷、钾肥,N:P:K(1:3:2-3);及时根据霜霉病菌的菌量、田间病情调查和天气情况,利用方程Y=45.6610487-1.4646086763X1+0.014696067749X2- 0.08645184449X3(其中Y为病情指数,X1为前5天平均温度,X2为前5天孢子囊飞散总量,X3为前5天的累积降雨)对葡萄霜霉病病情进行短期测报,适时采用保护剂(波尔多液)和治疗剂进行防治,控制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应用前景:“冀东地区葡萄霜霉病流行动态及关键防治技术研究”可在冀东酿酒葡萄产区和与其相似的生态栽培区进行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并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