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本项目以分布于燕山地区的乡土珍贵树种核桃楸、黄檗和紫椴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源分布状况、生物生态学和种群分布特征等调查与评价,开展种质资源收集、现地和异地保护及育苗、造林技术研究,以实现种群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目标。项目完成了河北省燕山、太行山地区的核桃楸、黄檗和紫椴的生物生态习性、种群生态特征及分布状况的调查,在承德市滦平国有林场管理处建立种质资源收集圃1处,在于营子林场南沟营林区建立了紫椴和黄檗、核桃楸的2个原地保护小区,提出了3个树种种群保护对策。通过对燕山山地天然次生阔叶林各树种在不同坡位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变化特征,明确了黄檗、核桃楸、紫椴3个树种适生坡位。通过测定不同种源核桃楸种子形态性状,不同种源种子在粒径、百粒重和形态、外壳、花纹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明确提出种子是划分核桃楸类型的重要依据。针对黄檗、核桃楸和紫椴开展育苗技术研究,形成了成熟的育苗技术,编制河北省地方标准“黄檗育苗及造林技术”(DB13/T 2722-2018)。营造核桃楸、黄檗和紫椴试验林12 hm2,成活率在89%以上,3个树种均为冀北山地优良造林树种;总结提出山地阴坡核桃楸、黄檗和紫椴的造林模式,石质沟谷地核桃楸的造林模式,林冠下黄檗和紫椴造林模式。本项成果适宜在我省燕山地区及太行山中北部地区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