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 任务来源与背景 辣椒是贵州着力发展的特色经济作物,辣椒产业是省内部分县市的支柱产业,由于生产上疫病危害日趋严重,但又缺乏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此项目开展了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等相关研究,以集成组装一套适宜于贵州山地辣椒疫病防控的综合措施。研究任务源自贵州省农业攻关项目《贵州辣椒疫霉致病性分化及疫病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黔科合NY字(2009)3002)。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辣椒疫病是影响贵州辣椒生产的重要病害,具有流行期短、发病快、造成损失重等特点,田间防治上,防治药剂不对症、防治时间偏晚、田间施药次数与剂量不合理等问题常导致病害难于控制。项目立足于贵州辣椒产业化生产所面临的难题,从辣椒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着手,在明确其种群组成变异和病害流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药剂抗药性评价与筛选、品种抗病性鉴定等关键防控关键因子研究,集成一套综合防治配套措施并进行大面积生产示范。项目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整体提高贵州辣椒疫病的防治水平,为辣椒的抗病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主要论点与论据 系统分析了辣椒疫霉种群的组成与遗传变异,明确辣椒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品种变更以及病菌间遗传重组,是单一化优势小种形成和辣椒疫病爆发的重要条件之一。制定并发布地方标准《辣椒品种抗疫病温室接种鉴定技术规程》(DB52/T 954-2014),对贵州辣椒地方主栽品种、区试品种和育种材料进行了抗病性鉴定评价,为当地抗病品种的选育、推广和品种的布局与轮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基于对疫病主要防治药剂的抗药性评价和新药剂筛选有助于用药策略的制定和防治药剂的科学使用。疫病综合防治措施的集成示范以示范点带动辅之技术培训,达到了控病、减药、节支增收的效果。 4.创见与创新 鉴定明确了造成贵州辣椒产区疫病发生危害的致病菌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探明了现阶段贵州辣椒疫霉的3种交配型、4个生理小种,确定了优势类群;构建了贵州6个辣椒主产区疫霉菌的系统发育树,探明了其分子遗传多样性;制定发布1个地方标准,鉴定了143份辣椒品种(材料),筛选出6个抗病主栽品种用于品种布局;研究集成一套辣椒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并在遵义等6个地区进行了16.45万亩的大面积示范应用。制作科普光碟1个,发表相关研究论文7篇。 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项目在6个地区示范应用16.45万亩,举办辣椒疫病防控培训班88期次,累计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2.6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近3万份,示范区对辣椒疫病的平均防效达84.92%,减少农药施用次数2~3次,降低成本32~40元/亩,平均亩挽回损失68.95 kg,新增总产量1134.5万公斤,新增总产值达2257.17万元,增收节支总经济效益2852.43万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的鉴别寄主,鉴于贵州特殊的农业生态、丰富的地方辣椒种质资源以及辣椒产业的发展趋势,有必要筛选一套辅助鉴别寄主,以助力本地抗病品种选育的要求更好为生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