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本项目以秸秆纤维改性研究与农业土壤改良利用关键技术为主要内容,利用生物发酵、化学交联、物理改性和强力挤压等方法,让作物秸秆与高吸水树脂相互结合,巧妙配方,研制出可伴随土壤干湿交替自身膨胀收缩的秸秆改性可膨缩性土壤改良剂。通过土壤改良、水分保蓄等试验,筛选出不同种类秸秆研制的秸秆改良材料产品,使秸秆改良剂可在土壤中反复膨胀收缩,起到增加土壤孔隙度、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技术开发基本形成一套改良土壤结构、保蓄土壤水分、增强植物旱灾抵御能力、提高有限水肥资源利用的农业技术新方法,包括秸秆纤维改性技术、种肥一体化垄沟种植技术、挖方生土层植树深打孔基质填充扩蓄熟化栽植保活快长技术,改变了以往大面积施用保水剂,使保水剂的施用“由面变点”,“由浅入深”;“秸秆改性可膨缩性土壤改良剂”深施,改传统的底肥撒施为集中穴施。将水和肥料直接施到作物根系集中层,以有效地减少土表蒸发和重力水损失,达到高效用水、用肥,提高水分生产率和肥力利用率的目的。 项目实施期间获得两项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培养博士生2人,硕士生8人,发表论文13篇,其中EI收录2篇。本项目将以改性的秸秆纤维素制品为核心产品,实施产业化开发和土壤改良应用,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秸秆和天然降水资源,谋求在我国旱区实现高效用水的农业现代化体系。这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该项目年加工秸秆总量300吨,生产秸秆改性可膨缩性土壤改良剂150吨;项目成果示范基地设置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东阳基地和山西临猗县牛杜镇王景村,面积500亩,另外在东阳基地、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农场、大同市、阳泉市盂县设置试验基地,面积2000亩;辐射推广面积10000亩,应用到玉米、棉花、马铃薯、高速公路上边坡绿化及寒旱、沙化地区植树造林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