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天长市科技大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132556]水稻品种东农427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养殖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随着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使水稻生产很快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稻米品质对水稻生产效益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优质大米价高而畅销,质差的大米价低并且滞销。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包括四个积温带。相对于三、四积温带,一、二积温带以出产长粒、食味值高、香型的优质大米而享誉全国。但是,我省一、二积温带的很多优质米品种也具有一些致命弱点。例如,生育期偏长、出米率偏低、抗病性偏弱。这些弱点限制了这些品种的适应区域,增加了农民的种植风险。虽然可以获得优质优价,但是相对于种植普通品种,农民的比较效益增加并不明显。因此,一、二积温带需要选育保留既有特点,同时生育期更短、整精米率更高、抗性更强的优质米品种。这样的品种,更利于现阶段的快速产业化,更利于扩大黑龙江省优质粳米主产区的影响力,更利于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更利于寒地优质粳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利于我省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选育适宜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种植的多优集成的优质米新品种,以有效解决本地区优质米品种过于单一、抗灾能力差、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市场竞争力弱、缺少自主创新的多优集成水稻新品种的问题。 三、创见与创新 1、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5天左右,与对照品种早2 天(早、晚几天或同熟期)。需≥10℃活动积温 2550 ℃左右。 2、植株性状:粳稻,主茎13片叶,株高90厘米左右,穗长21厘米左右,每穗粒数103粒左右,千粒重27克左右。 3、品质分析结果(三年平均数):出糙率79.5~82.3%,整精米率59.9~68.7%,垩白粒米率0~7.0%垩白度0~0.5%,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6.6~18.0%,胶稠度67.5~76.0毫米,食味品质73~80分。 4、抗病鉴定:接种鉴定(两年之间的幅度):叶瘟 0~1级,穗颈瘟0 ~ 0级。 5、耐冷性鉴定(两年之间的幅度):处理空壳率12.95~18.64%。 四、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审定以来,已累计推广超过100万亩。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随着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使水稻生产很快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稻米品质对水稻生产效益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优质大米价高而畅销,质差的大米价低并且滞销。黑龙江省的水稻生产包括四个积温带。相对于三、四积温带,一、二积温带以出产长粒、食味值高、香型的优质大米而享誉全国。但是,我省一、二积温带的很多优质米品种也具有一些致命弱点。例如,生育期偏长、出米率偏低、抗病性偏弱。这些弱点限制了这些品种的适应区域,增加了农民的种植风险。虽然可以获得优质优价,但是相对于种植普通品种,农民的比较效益增加并不明显。因此,一、二积温带需要选育保留既有特点,同时生育期更短、整精米率更高、抗性更强的优质米品种。这样的品种,更利于现阶段的快速产业化,更利于扩大黑龙江省优质粳米主产区的影响力,更利于促进农民的增产增收,更利于寒地优质粳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利于我省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选育适宜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种植的多优集成的优质米新品种,以有效解决本地区优质米品种过于单一、抗灾能力差、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市场竞争力弱、缺少自主创新的多优集成水稻新品种的问题。 三、创见与创新 1、生育期: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8天左右,与对照品种同熟期(早、晚几天或同熟期)。需≥10℃活动积温2520℃左右。适于黑龙江第二积温区种植。 2、植株性状:主茎12片叶,株高95.2厘米左右,穗长19.8厘米左右,每穗粒数115粒左右,千粒重26.5克左右。 3、品质分析结果(三年之间的幅度):出糙率80.9%~83.2 %,整精米率64.4%~70.0%,垩白粒米率0~1.5 %,垩白度0~0.1 %,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7.1%~17.2%,胶稠度71.5~79.5毫米,食味品质86~90分。 4、抗病鉴定:接种鉴定(两年之间的幅度):叶瘟1~1级,穗颈瘟0~0级。 5、耐冷性鉴定(两年之间的幅度):处理空壳率7.93%~9.00%。 6、2006-2007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晚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7846.0公斤/公顷,比对照龙稻3号增产5.5%。。2008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晚熟组生产试验结果平均8430.8公斤/公顷,比对照龙稻3号增产6.9%。 四、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审定以来,已累计推广超过400万亩。 五、历年获奖情况 无。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9    天长市科技大市场    版权所有

地址:滁州高新区经三路

皖ICP备2023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