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民航系统在未来数年内将继续承受不断增长的航班压力,现有的管制能力和飞行安全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终端管制区作为航空器进离场管理的核心区域,具有飞行间隔小,调配空域有限,管制业务难度大的特点,传统空管二次雷达 4 秒一次的更新周期,已经无法满足高精度监视的要求。2018年,成都民航空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担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终端区广域多点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验证”,重点研究并研制了一套满足终端管制区高精度监视要求的原型样机系统,项目在TDOA三维定位算法、系统覆盖和精度分析及仿真、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户外型接收机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原型样机系统已完成千万级机场试验验证。 终端区广域多点定位系统通过多个地面接收站接收航空器应答机主动或被动下发的各类A/C、S模式信号,记录信号到达各站的时刻,利用多站到达时间差(TDOA)计算航空器位置,输出标准的监视数据报文。该系统已达到的关键技术指标: 1) 接收处理 DF0、DF4、DF5、DF11、DF16、DF17、DF18、DF20 和 DF21 格式的Mode S 信号 2) 接收处理 Mode A/C 信号 3) 满足 ICAO 附件 10 中对信号频谱及性能要求 4) 单接收机目标处理容量:不小于 600 批/秒 5) 接收机动态范围:不小于 85dB 6) 接收机最小触发电平:不大于-88dBm 7) 系统目标处理容量:不小于 600 批/秒 8) 系统处理延时:小于 500 毫秒 9) 接收站数量:不小于 48 站 终端区广域多点定位系统用于空中交通管制,可以在终端区为航空器提供优于雷达间隔标准的虚拟雷达管制服务,实现终端区内的飞行动态监视;在雷达覆盖地区,能以较低代价改善并增强雷达系统监视能力;为五边进近提供高精度监视能力,提高管制效率,增强航空器进近安全性。 与传统二次雷达相比,广域多点定位系统具有更高的监视精度和数据更新率,可平滑的实现终端区监视到场面监视的过渡,满足平行跑道独立进近监视要求;可与机场场面多点定位系统衔接工作,提供终端区进场、进近和离场全过程连续的、无缝衔接的航迹监视能力,避免由于不同监视源监视精度差异而导致的无法融合和航迹分裂问题,为终端区管制提供了一套具备高精度定位与连续跟踪能力的监视解决方案,对提高管制运行效率,提升机场流量、提高空管安全运行水平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