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桑园生态高效间作套种技术研究与应用,是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中西部桑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编号CARS-22-01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桑园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种群结构与氮循环关系研究,编号31300518;桑树青枯病发生的根际微生态作用机制,编号31770660;果桑响应桑椹菌核病菌Scleromitrula shiraiana侵染的抗性机制研究,编号31800544),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重大专项(秦巴山区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编号20161227),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桑园土壤细菌种群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研究,编号2015CFC895;不同施肥桑园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与SOM关系研究,编号2013CFC020)等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技术原理是生产调查、试验研究、技术集成、效果示范相结合。目前,国内外桑园生态高效间作套种技术研究,主要是集中桑园间作套种栽培管理技术方面,有关桑园间作套种模式综合评价、模式群体光能利用研究、农作物优化配置技术、间作套种对土壤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等还少见报道。 项目实施期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制定湖北省地方标准2项,发表论文31篇,其中SCI论文4篇,编辑出版图书3部。在桑园生态间作套种模式综合评价上,首次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明确了桑园间作套种模式综合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权重,为我国桑园间作套种模式综合评价和发展集约化生态蚕桑产业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桑园生态系统水平上,首次明确了桑园间作套种对土壤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与调控效果,有利于桑园土壤生态环境优化,保持桑园土壤和肥料养分的高效利用,实现了桑园生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桑园间作套种模式群体光能竞争机制的解析及桑园间作套种模式农作物优化配置技术的研究,提高了桑园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光能利用率和桑园管理技术水平,促进了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桑园生态高效间作套种技术适用于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及生态条件相近蚕桑生产区域。其应用对稳定发展蚕桑产业、促进蚕桑产业体质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该成果已在黄冈、宜昌、襄阳、十堰、恩施等湖北省蚕桑产区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三五期间,根据农业部、商务部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大别山区、秦巴山区将分别新建100万亩生态桑园基地,规划实施后仅大别山区、秦巴山区桑园面积将达400万亩以上。按亩桑增产农作物产量300公斤计,将新增产量120000万公斤,按亩桑新增产值300元计,将新增产值120000万元/年。按每亩桑园每年减少劳动用工1-2个计,将降低劳动力成本60元/亩/年,桑园生态高效间作套种技术应用累计将节约劳动成本24000万元/年。桑园生态高效间作套种技术市场应用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推广力度还不够,今后应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推进示范和应用工作。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