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为唇形科剌蕊草属植物,是中国药典收录的重要药用植物之一,以全草入药。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散表邪的功能。广藿香原产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自宋代传入我国已有1000余年历史,是“藿香正气丸(水)”、“抗病毒口服液”等中成药以及大量医药和香料/化妆品等商品的主要原料。广藿香的功效成分主要为萜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 该课题能考虑到研究的完整性与深入性,项目实施过程中,对4个广藿香品种进行了研究(项目申请与合同书仅对2个广藿香品种进行研究)。最终,克隆了4个广藿香品种的全长PAL基因;此外,还克隆了黄酮类成分合成有关的CHS基因,并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比较了PAL和CHS基因序列。研究还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了4种广藿香的根、茎和叶中的PAL与CHS基因表达模式。 该项目研究从分子水平上对广藿香品种进行了研究,有创新性。在化学成分方面,使用HPLC、质谱法、分光光度法对广藿香根、茎和叶中的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尝试将基因表达与化学成分联系起来。是广藿香在黄酮类成分与基因表达的研究的新方法与技术的突破。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5篇论文,并探索了广藿香黄酮类合成的可能的分子机制。其中国外SCI期刊1篇(已经接收),中文核心期刊4篇(3篇已经发表,1篇已经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