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依据电力科技成果分类划分,本项目属于劳动保护研究领域。 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项目历时5年,针对供电企业职业卫生评价领域评价方法应用的局限性,评价周期长、成本高,时效性差,检测误差等因素影响评价结果准确性的难题;以及现有防护技术缺乏行业适用性与防护针对性而导致防护成本高、效果差的问题,开展职业卫生预测评价与防护领域新技术的研发。项目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1963条输电线路与1216座变电运站的职业卫生调查与现场检测,并改进发明了新的检测技术与方法,掌握供电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信息系统集成,基于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与接触规律,建立供电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测模型,在精准预测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的同时,提供更安全、合理的作业规划设计,有效降低职业危害风险;开发了基于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法的职业病危害评价技术,为供电企业职业病危害预测评价提供科学合理的新对策,可为评价机构创收经济效益336万元/年;根据模型预测结果,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开展职业卫生防护评估,明确供电企业职业卫生防护需求;在此基础上研究供电企业职业卫生防护关键技术,提出了可调节衣下通风气流高温防护技术、入耳通量可控噪声防护技术等,构建供电企业职业卫生防护关键技术体系。 项目形成创新成果: ⑴ 建立供电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测模型。提出了基于职业病危害因素预测模型的模型预测评价法,实现供电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动态预测评估,并基于该项技术开发了220kV以上典型输电线路工频电场与磁场预测系统。 ⑵ 开发了基于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理论的职业病危害评价技术,缩短评价周期38天,在实现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管控的同时节约各类资源。 ⑶ 开发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工频电场个体接触剂量算法;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供电企业职业卫生防护需求,为防护技术研究提供定量依据。 ⑷ 构建供电企业职业卫生防护关键技术体系。针对行业职业病危害特征与需求开发了低频噪声材料-结构集成个体防护技术、可调节衣下通风气流高温防护技术、基于波长响应的紫外辐射预警-防护集成技术等,填补供电行业职业卫生防护的空白。 项目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3项,软件著作权1项,专著1部,论文5篇,其中EI检索2篇,核心2篇。 本项目在国内率先实现了供电企业评价和防护技术的创新,在预测评价与防护双重体系并行保障下,提高供电企业员工职业健康水平,响应国家职业病危害治理“十三五”规划,推动供电行业职业卫生技术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