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本项目成果研发背景 1)政府呼吁,市场亟需 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大力持续发展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全面推进全民体育健身、体质测定、健康体检咨询与管理,着力发展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足见,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将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民体质提升的支柱行业与朝阳产业,构建与完善适合国民体质发展的健康管理系统将是一个永不落幕的重点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拥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而目前,我国人均寿命延长,各类慢性疾病增加,由此造成医疗费用大幅度持续上升,患者控制医疗费用并保证个人健康利益的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健康管理的发展,健康管理机构如雨后春笋,健康管理人数日渐攀升。至今,健康管理机构虽几千家,健康管理从业人数已近10万,但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尚不足总人数的万分之二,与美国70%的居民能够在健康管理公司或企业接受完善的服务相去甚远,与德国、英国、芬兰、日本等国具有完善的健康管理法规、先进的健康管理系统也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的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任重而且道远。 2)现有健康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1)重治疗,轻预防,而非“治未病”! 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就《意见》指出:“健康管理与促进主要面向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内涵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正在从传统的疾病治疗转为更加重视疾病预防和保健,以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健身……等”。然而,我国现有的健康管理机构,多为医院及体检中心的附属部门,所谓的健康管理实则为医疗“电子病历卡”; 健康管理人员多为临床医护人员,缺乏应有的科学体育健身指导等体育促进服务能力。由此可见,我国现有的健康管理多重医疗检查与治疗,轻运动健身与预防,而非“治未病” ! (2)重产品,轻服务,实非“健康管理”! 随着国内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单一庞大的健身器材因缺乏动态科学指导信息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健康第一”思想的引领下,渴求健康的人们转而求助健身俱乐部等健身管理机构,或寻求信息化、智能化便携式健身管理设备。为此,融合生理信号与运动信息的无创监测、诊断和治疗的小型化可穿戴设备应运成为国内外人们需求的热点产品。为此,国内外不断推出了诸多现代通讯科技与医院体检相结合的穿戴式设备与系统,新近研发了手环、可佩戴式手表计步器等运动传感器,动态生命体征监测仪、生理多参数和运动距离监测系统等,如此这些,或简单计步,缺乏动态生理参数、健康评估与运动处方等,或功能简单集成,缺乏有机融合,或成本高、体积大、使用过程复杂、难融于日常生活,但均存在重健身设备集成与研发,轻运动健身监测与指导等问题。 2、本项目产品与服务目标与应用现状 针对我国国民体质连年下降,健康需求日益旺盛与科学健身管理的相对缺乏等现实矛盾,以及现有健康管理的诸多缺憾,本项目在国内外及团队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已获“青蓝计划”与专利等,专利号:200620123565.X,201120387434.3,201120112236.6),结合美国访学期间所学国际先进健康管理理念与前瞻性健康应用技术,成功地研制了基于互联网的融体质健康管理与体育促进服务于一体的可穿戴式智能健身管理系统,通过可穿戴式前端多传感器采集人体生理与运动数据,通过数据中转基站或移动手机接发信息,经服务器端运动模式识别、能量消耗估算、模型分析与健康评估后,将运动信息、健康信息及运动处方以Web页面、短信振动等形式指导用户,并同步将运动状况、健康水平、预警信息等智能化推送给家人、主管部门等,构建“前端采集-中转传送-移动应用-Web管理”四位一体的健康管理与体育促进综合平台,为个人、单位及各级主管部门提供一个全新的“治未病” 科学健身管理服务系统,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为健康中国建设服务。 目前,本项目成果已顺利通过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领域攻关项目验收。技术服务成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申报受理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2项。本项目产品与服务已在国内高校、机构等推广实践与并示范应用,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智慧管理模式,实现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管理,有效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获得了社会的广泛一致好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