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主要技术指标: (1)项目共发表学术文章3篇 (2)示范点实施主体是“冷烂锈阴瘟”低产田。项目实施两年来在黔南州典型乡镇建立了6个示范点,累计示范6030亩,其中贵定县德新镇四寨村、光明村及腊利村3260亩,惠水县摆金镇甲坝村、盘井村、石板村、高寨村、冗拱村2290亩瓮安县平定营镇营定街村120亩,从江县加勉乡污娥村120亩,都匀市江洲镇摆茫村120亩,望漠县麻山镇前锋村120亩。制定了《水稻“滇杂31”种植技术规范》(DB522700/T101-2017),成为贵州省黔南州地方标准。 (3)筛选出5个适合于黔南州冷凉低产田种植的水稻品系。 (4)培训农民1400人次。 2、主要经济指标及社会效益: 在高寒山区“冷、烂、锈、阴、瘟”低产田中所种水稻“滇杂31”平均亩产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达到606公斤和660公斤,比同田对照品种每亩分别增产稻谷360公斤和288公斤,两年折合每亩新增纯收益648元人民币。示范点面积6030亩,以平均每户种植5亩计算,可使1206户农民每户增收稻谷1620公斤,折合每户新增纯收益3240元,为农户增收稻谷195万公斤,折合新增纯收益390万元。辐射带动贵州省条件类似地区面上推广2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296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