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通降尿酸颗粒协定处方源自我院的痛风茶2号方,该处方组成的基础方源于宋代著名医家杨倓《杨氏家藏方》中的“萆薢分清饮”。玉林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谢学光主任,在中医治疗痛风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独到的见解。痛风茶2号方是谢学光主任根据“萆薢分清饮”基础上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化裁而来,该方用于痛风病治疗近30年,效果确切、疗效显著。该方具有的功能主治为:清热解毒、利湿排浊之功,主要用于湿热蕴结证、痰瘀痹阻证的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湿热蕴结证: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或黄腻,脉弦滑数。痰瘀痹阻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或皮色紫暗,舌胖质黯,脉弦或沉涩。痛风在祖国医学中并没有统一的病名,无论是古代所说的“脚气”、“痹证”、“历节”等,还是到后来逐渐统一的“痛风”,都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本病的范畴。元代名医朱丹溪《格致余论》曾列痛风专篇,云:“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瘀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明代名医张景岳《景岳全书》云“自内而致者,以肥甘过度,酒醴无节,或多食乳酪湿热等物,致令热壅下焦,走注足胫,而日渐肿痛,或上连手节者,此内因也”。清代名医王泰林《医学刍言》云“痛风,肢节走痛也,不外风寒湿三气所致”。清代名医林佩琴《类证治裁》云“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华佗认为“脚气”为“邪毒从内而注入脚膝”,“邪毒”即湿热之邪。朱丹溪认为湿热内郁于关节而发为本病,并载“痛处赤肿灼热”。张景岳认为饮食肥甘和饮酒而致“热壅下焦,走注足胫”,湿热壅滞、流注关节是本病的病机。近代胡荫奇认为,本病属“痹病”的范畴,主要病理基础为“湿浊热毒”,而且认为关节炎的反复发作与其密切相关。王庆国对本病的认识也是分期来看的,认为急性期多为湿热蕴结,痹阻关节;而至慢性期则以肾虚为主,但也兼湿热。可见他认为湿热郁于关节是伴随痛风各个阶段的。正如“久病必瘀”,痛风病人至本期病情多迁延数年,多有瘀滞,并常伴痛风石以及肾脏病变。因而本期的治疗在改善脏腑功能的同时要注重对肾脏的治疗,同时兼以活血祛瘀。 2013年我院开始使用通降尿酸颗粒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已有多年的临床实践,结果提示了该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提示处方通降尿酸颗粒按拟定的剂量、用法与疗程使用应是安全的。中药现代化是当前中药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由于传统的中药制备工艺、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或较低,严重阻碍了中药科学研究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是中药走向世界的瓶颈,因此尽快对疗效显著的民间古方、验方进行发掘,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其作用机理、化学成分等进行系统研究,研制出高效、低毒、机理明确、化学成分基本清楚的中药和中成药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我院开展通降尿酸颗粒的研究,就是遵循以上原则,对广西地道药材及其复方制剂进行研究,探讨科学的制剂工艺、可行的质量标准和方法学,明确药物作用机理。通降尿酸颗粒的研制成功填补了痛风性关节炎医疗市场中该类药物短缺的局面,为患者提供一种有效、低毒、安全的医疗机构制剂,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着积极的社会效益。同时为广西医疗机构制剂的升级换代做出表率,同时拓展和提高药材资源的用途和附加值,促进广西医疗机构制剂现代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