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天长市科技大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136807]重32浅层超稠油油藏注蒸汽吞吐后期有效接替技术研究及工业化应用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精炼石油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1、课题来源与背景 风城超稠油属于优质环烷基原油,是生产火箭煤油、冷冻机油、变压器油等高端特种油品的稀缺原材料。风城油田已落实超稠油资源3.72亿吨,其中,重32井区侏罗系齐古组超稠油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336万吨,于2007年投入开发,采用三层立体井网方式进行注蒸汽吞吐开发,已累积生产原油405.6万吨,采出程度15.7%。随着蒸汽吞吐进入后期,油汽比由初期0.25下降至0.08以下,生产效果急剧变差,如何寻找有效接替技术、大幅提高采收率、实现规模效益开发亟待攻关创新。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项目应用数值解析法,描述了浅层超稠油注蒸汽开发过程中水平驱动力和重力相互作用机理,创新浅层超稠油驱泄复合理论;利用储层构型分析方法,明确了储层格架及油层空间展布形态;利用多维度评价方法,定量表征剩余油分布,奠定开发调整基础;应用驱泄复合原理,形成了直井小井距、VHSD、原井网HHSD和立体HHSD四种吞吐后期有效接替方式。基于超稠油有效加热半径,综合运用采注比、综合含水、产液量、油汽比、注入孔隙体积、地层存水量等指标评价地层能量变化,形成了浅层超稠油吞吐后期转换开发方式时机的判断方法。通过油藏工程优化研究,制定了合理井网井距、注采井段位置、注汽压力、注汽速度等关键参数;通过现场试验结合数模跟踪优化,明确了驱泄复合开发的不同阶段划分依据,研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调控技术。 性能指标如下: 1)选定的接替开发技术最终采收率需在注蒸汽吞吐的基础上提高25个百分点; 2)对于蒸汽吞吐末期采油速度提高1个百分点,油汽比保持0.1以上; 3)适用于陆相薄层、连续油层厚度15m以下的稠油油藏; 4)适用于埋深小于600m、地层条件下原油粘度60万厘泊以上的浅层超稠油油藏。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首次运用数值解析法证实了蒸汽驱重力泄油的主导作用,研究了浅、薄层超稠油藏驱泄复合机理,将蒸汽驱原油粘度界限由地层条件下2万厘泊提高到60万厘泊以上; 2)采用有效加热半径原理研究了注入孔隙体积、地层存水量等与地层能量的内在关系,首次提出了浅、薄层超稠油藏蒸汽吞吐后期转换方式的时间点测定方法,创新形成了转换开发方式最佳时机的评价技术; 3)形成了4种井型组合的吞吐后期接替技术,衍生了以蒸汽辅助重力泄油为核心的浅、薄层超稠油藏转换开发方式技术系列,采收率在蒸汽吞吐基础上提高25个百分点。项目在技术方法上有较大突破,自主创新程度较高。项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自2011年开辟9井组直井小井距先导试验以来,驱泄复合技术已在重32井区工业化应用56个井组,累积产油21.8万吨,相比吞吐末期采油速度提高1.2个百分点,油汽比提高0.053。 其适用于陆相薄层、连续油层油层厚度小于15m以下、地层条件下原油粘度60万厘泊以上的浅层超稠油油藏。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开展的9井组直井小井距采收率提高18.5%,达到53.1%,年递减率由吞吐阶段的18%下降到蒸汽驱阶段的4.7%,稳产的作用明显;基于直井小井距效果,逐渐推广并扩大了转驱井组,井组数由9个上升到56个,转换方式后日产油由220t/d上升至298t/d,达到了年产10万吨的产能规模,油汽比由0.057上升至0.110,实现了无效向有效开发的转变,采油速度由1.8%上升至3.0%,有效减缓了递减,实现可持续有效开发。重32井区转驱井组已累计增产原油21.8万吨;应用该项技术成果,重32井区采收率提高至47.4%,新增可采储量470万吨。 6、历年获奖情况 无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9    天长市科技大市场    版权所有

地址:滁州高新区经三路

皖ICP备2023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