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课题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发展不协调,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滞后,成本与价格脱钩,企业生产方式选择偏向,经济结构转型进程迟缓。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研究经济发展与电力产业链的协同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河南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以河南省为例实证研究将更显典型性。 随着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为破解雾霾困境,清洁能源发电发展迅速,特高压交直流工程的建设,跨区跨省电力交易规模将逐步扩大。基于哈郑直流投运后的河南电网经营策略研究,对于河南电网发展具有重要前瞻性意义。 2、研究目的和意义 鉴于我国电力体制的特殊性,国际上基于市场交易的电价研究成果不具参考性,本课题首次从产业结构和电力产业链互动作用角度,分析电力全产业链(能源-发电-电网-用户)经营状况、产业结构与电力链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及各环节良性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已被河南省政府相关部门采纳,对于其他省市具有借鉴意义。 3、主要论点 1)远期发电企业成本有上涨趋势,近期有下降空间; 2)价低、网弱,电网良性发展亟需政策支持; 3)低碳经济及哈郑投运后河南省省内外购电策略,建议河南电网全部消纳哈郑直流电力电量; 4)用户侧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亟待转型升级; 5)电力产业链整体发展形势严峻,亟需政策支持实现“良性循环”; 6)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是河南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发展持续性增强的源动力。 4、技术创新点 1)首次采用“产业结构-电力产业链-电价水平”的研究思路,把电价与产业结构调整、电力产业链发展有机结合; 2)率先提出考虑电煤运输、输电损失的机组碳减排发电置换优化模型,考虑哈郑直流投产,研究河南购电决策方案; 3)建立“费用-成本活跃度”模型和投入产出价格模型,提出河南相关产业可承受电价上涨水平; 4)建立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通过经济转型与节能减排模拟,提出:合理电价政策可促进产业转型及电力产业链持续发展。 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史丹教授和华北电力大学曾鸣教授为组长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课题整体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产业结构调整与电力产业链价格相互影响研究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5、社会经济效益 节能减排效益:仅以哈郑直流消纳方案,如果每年可多吸纳哈郑直流100亿的电量,省内可减少燃烧400万吨标准煤、4000万吨水,减排272万吨碳粉尘,997万吨二氧化碳,30万吨二氧化硫以及15万吨氮氧化物。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对河南省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电价机制决策以及河南省电力公司经营决策制定等工作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