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课题来源、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该课题为国家软科学研究指令性计划研究项目,编号为2004DGS1B011。课题主要针对农药技术壁垒已成为限制我农食产品出口最主要障碍的现实,全面分析和剖析我农食产品出口频遭农药技术壁垒内因和外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层面的应对国外农药技术壁垒、保障农食产品出口安全的系统策略。(2)主要论点与论据a.通过对WTO农药技术措施通报以及我主要贸易伙伴农药管理措施体系的全面分析,总结出我国出口食品农产品频遭农药技术壁垒的外在原因:各国农药技术措施数量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严;b.通过对我农药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农药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及残留监控等各环节现状的调查分析,总结出我国出口食品农产品频遭国外农药技术壁垒的内在原因:管理体制不顺、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健全、研发能力弱、产品结构不合理、流通秩序混乱、使用不规范、残留监控网络不完善等。同时明确了我国农药安全问题的属性:农药安全问题是一个全局性问题,需要农药及农食产品生产链所有环节从业者及管理者的共同参与才能解决;c.针对我国农药领域各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农药技术壁垒特点,提出了提高我国食品农产品中农药安全水平、应对国外农药技术壁垒的系统方案:重点从解决内因入手,通过完善法规标准、健全管理体制、加大研发投入、严格市场准入、加强经营管理、提倡科学防治等措施来改善食品农产品安全生产大环境;通过科学生产、严格把关、全面服务等措施来改善食品农产品出口生产小环境。同时,通过对外交涉和制衡,尽可能降低国外壁垒门槛。(3)创见与创新a.国内首次从全局的角度审视我国农药安全问题,提出了“农药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全局性问题,需要农药及农食产品生产链所有从业者及管理者的共同参与才能解决”的新观点;b.首次提出了以内为主、内外兼顾的解决我国农药安全问题、应对国外农药技术壁垒的系统方案。c.该项目提出的具体对策建议,如在残留限量标准中引入“一律标准制”、对农药登记、生产、销售及使用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建立农药使用逐级指导制度、在病虫害防治中“由个体单干逐步转变为集体统一防治”等建议均为国内首次明确提出。(4)社会经济效益和存在的问题该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被相关部门采用和应用,如该项目提出的“我国农药使用现状调查和农药安全管理建议”已经作为“科学技术部专报信息”上报国务院,并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笔批示;该课题提出的“加强源头管理”、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生产模式、“根据风险高低采取不同检测措施”等建议已被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采纳;该课题建立的“国内外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数据库”访问量已超过100万次。该课题提出的应对国外农药技术壁垒的系统方案,如能为相关决策机关采纳并实施,必能有利于我国农药生产水平和农药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更有效控制农药残留对食品农产品安全的影响,从而保障我国食品农产品供应安全和食品农产品的对外顺利出口。鉴于研究经费的限制,该课题所开展的基础调查覆盖面还相当有限,对我国农药安全问题的研究可能不够全面和深入。该课题提出的建议也未充分征求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这对该课题结论的全面性、针对性和适用性可能带来一定影响。(5)历年获奖情况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