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本成果以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模拟实验,深入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及退化过程与机理,揭示湿地退化过程中的植被组成、结构变化过程,退化湿地系统碳、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驱动因子,明确碳、氮的迁移转化与湿地植被景观格局、湿地系统演化的关系,并提出了维持湿地系统稳定和健康的优化调控与管理模式。主要创新点体现在: 1)利用3S技术系统研究了1976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湿地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表征了湿地生态脆弱性,提出了退化湿地在养分、盐分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具体特征与受损后的变化状况; 2)通过野外调查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系统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土壤和植物碳、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驱动机制,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土壤和植物碳、氮储量及分布格局,在国内首次提出的从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和淡水资源合理调配角度进行退化湿地生态修复的“逐级修复”思路; 3)通过实验室萌发实验、温室幼苗控制试验和野外修复试验等,揭示了碱篷不同生长阶段对盐分和养分的响应,从植物抗逆角度提出了碱篷不同生长阶段的耐盐阈值,并从多种角度评估了芦苇湿地修复过程中的生态效果及影响因素,建立了重度退化湿地修复技术体系。依据湿地功能恢复原则,提出了滨海湿地管理模式、恢复模式与保育措施; 4)依托该项目的实施,建成国内首个滨海湿地野外研究平台-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本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可以直接服务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生态建设,为打造湿地东营和构建我国湿地科学理论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并可解决区域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