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成果简介 本项目以生猪现代养殖方式与产业生产价值及社会效应相结合的技术方法,研究猪生长性能与肉质性能、屠宰流程工艺与胴体分割、畜产品深加工与产品性能、生猪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效益。运用生猪产业经济学指标,分析生猪产业链养殖生产流程、畜产品流通环节、产业生产价值和社会效应。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申请专利5项(未授权),发表文章6篇,培养研究生6人,并形成了如下成果: 1.形成优质猪肉生产的日粮配方1套。通过此日粮配方可以降低猪的饲料转化率(料重比)0.54;消化道缬氨酸的消化率提高5.43%;减少了粪便中铜,锰,硒等重金属的含量;提高了猪肉中谷氨酸、谷氨酰胺、天门冬氨酸等鲜味氨基酸的含量。通过此配方生产的猪肉可媲美黑猪肉品质。 2.建立了一套猪体尺和胴体测定流程,获得了现代大约克夏猪和生态地方黑猪猪体尺和胴体数据库。 3.形成了一套现代猪屠宰流程、猪肉冷却和胴体分割的工艺流程。 4.针对猪肉的运输和贮藏建立执行细则。 5.建立无公害猪肉生产、畜产品深加工、流通环节、生产价值和社会效应的评定体系。 6.提高生猪的经济效益609.3元/头,提高猪肉制品价值。 7.降低粪尿中重金属和N、P的排放量,增加环境效益,相应天津节能减排号召,增强天津猪肉制品品牌效益。 为高质量生猪畜产品加工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方法 (1)依据NRC及我国动物营养需要标准,制定不同品种育肥猪的不同日粮配方; (2)根据AOAC标准,气象色谱和质谱等方法,检测不同日粮配方猪的生长性能与肉质性能; (3)火焰原子吸收法及分光光度法等检测不同日粮配方猪排泄物重金属含量和N、P的排放量; (4)技术集成屠宰流程工艺与胴体分割; (5)探索和比较畜产品深加工工艺,并形成相应产品; (6)计算生猪畜产品加工产业流通效益等技术指标,补充完善现代生猪产业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应用,洞察生猪畜产品深加工、产业生产价值和社会效应。 技术指标: 天津生猪养殖品种主要有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杜洛克猪、地方黑猪(牧凯丰黑猪)。 育肥猪后期生长性能检测指标:平均日增重743.3-816.7 g/d、日采食量2.632-3.262 kg/d、料重比3.394:1-3.939:1。 肠道消化吸收指标:肠道饲料赖氨酸消化率89.356%-91.110%、蛋氨酸消化率87.443%-89.361%、异亮氨酸消化率83.186%-87.870%。粗蛋白质消化率83.968%-86.826%、肠道饲料粗纤维消化率37.953%-56.649%、表观消化能85.437-87.903 MJ/kg。 屠宰指标:出栏活体重量平均为121.47 kg、胴体重(带蹄)97.67 kg。体长126.33 cm、体宽32.67 cm、体高70 cm、胸围123 cm、腹围119.33 cm。 胴体肉质养分指标:品种猪后臀肉中34种氨基酸测定,其中赖氨酸含量为1.528%-2.145%,谷氨酸含量4.482%-5.561%,丙氨酸含量0.866%-1.128%,精氨酸含量1.1762%-1.5349%,酪氨酸含量0.743%-1.008%。 生猪肉食品加工的种类,可分生食品和熟食品。包括鲜肉产品、冷冻肉产品、香肠、培根、火腿。开发的品牌熟食品种类超过11品种,满足市场不同消费需求。畜产品加工产值幅度明显提升。 猪粮比价: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主流市场出栏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商品大猪综合出栏日均价23.41元每公斤。玉米价格1948.37元每吨。猪粮比价为 12.01:1。 生猪产业链特征: 生猪产业链包括品种、养殖、加工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的发展: (1)由核心群育种、祖代猪育种(一元猪)和父母代猪育种(二元)猪基础上,生产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商品大猪,繁殖技术有待提升。 (2)养殖环节主要是指三元商品猪养殖,养殖规模化、科技化程度不断提高,处在分散至集中的整合期。 (3)加工流通环节包括生猪屠宰加工和生鲜肉销售,屠宰行业相对养殖集中,畜产品加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4)消费环节是指整个市场对猪肉以及加工制品的需求和消费明显增大趋势。 (5)生猪产业链由上至下逐渐集中,上游养殖行业较为分散,下游屠宰及畜产品加工行业较集中。 取得的成果: 研究相关内容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已受理5项。发表学术论文6篇。培养硕士毕业研究生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