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间套作种植充分的利用了光、热、水、肥时空生态位的差异,实现了多种作物在资源上的时空互补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产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是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马铃薯/大豆套作模式在西北地区广泛应用,该模式在提高粮食产量和维持氮素平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该区域生产条件下尚缺乏有关薯/豆套作模式下平衡施肥的系统研究,生产实践中施肥主要参照马铃薯单作种植条件下的施肥参数进行,并未考虑薯/豆套作系统中马铃薯和大豆吸收氮磷钾养分特点及系统中养分互作、转移的特征,也未考虑土壤的基础养分状况,难以确定该模式的施肥量。据此,本课题组以薯/豆套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针对该模式马铃薯喜钾肥、大豆根瘤固氮且喜磷肥得养分特征,提出该模式下的最佳施肥参数,并在西北不同生态区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验证,不断补充完善氮、磷、钾的施肥量及质量比例,系统的形成了薯/豆套作模式的施肥方案。为该区域的马铃薯套作大豆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国内未见薯/豆套作模式的相关发明专利,因此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本专利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氮肥减量不减产(节本增效) 该模式氮肥相对于马铃薯单作施用量减少了30%,氮肥利用效率显著增加,主要因为该模式中马铃薯对耕层养分竞争能力强,对氮肥的吸收量显著增加,另外,耕层土壤中氮素浓度降低促进了大豆根瘤固氮,从而使系统氮素吸收量明显增加,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经多年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作马铃薯,氮肥减施30%,系统产量提高5.36%-12.29%。 2、磷肥促进微量元素活性,且有效磷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在该模式下磷素也活化了P、Fe、Zn等微量元素,提高了养分利用效率 3、薯/豆套作模式是适宜于机械化作业的模式,该施肥方法便于机械作业时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