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是吉林省教育厅2012下达的《抗寒牡丹新品种选育及种苗扩繁技术研究》应用研究项目,合同号2012-294,总经费8万元,上级拨款4万元,自筹4万元。项目承担单位是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主持人鞠志新。该项目是在项目负责人多年研究基础上,对寒冷地区牡丹适宜引种品种进行筛选,开展寒冷地区自繁种苗,同时开展当地抗寒品种选育工作,完成了合同指标,取得了较好效果。 ②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项目组调查了东北地区牡丹引种栽培历史数据,选择适合寒冷地区栽培的牡丹品种50个以上建立种质资源圃,测定各品种生态适应性;观测越冬成活率、物候期、观赏特征等指标,筛选能正常开花结实的品种,分析各品种适应特点,选择各地适宜品种;通过定向杂交、实生引种选育观赏效果好、优质、抗寒性新品系5个;结合试验点条件,制定科学栽培养护及繁育种苗技术规范,开展播种、嫁接扩繁种苗,探索种苗快繁技术措施。 ③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该项目首次对东北地区牡丹引种历史数据及现状进行普查,总结出牡丹栽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通过越冬期间动态观测方法,明确了冬季牡丹受低温影响的规律性,揭示了牡丹分布于极限低温的关系。该项目组筛选出适合寒冷地区栽培应用的牡丹品种15个,选育适合推广的新品系2个,扩繁种苗8000株,制定种苗扩繁技术规范一个,发表相关论文4篇。 ④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通过6年多的实地调查和抗寒性测定,以及观赏性和籽实产量分析,该项目明晰了东北地区牡丹引种栽培资源状况,采用生理生态研究手段,探索牡丹抗寒生理指标评价体系,筛选出适合推广应用的品种,减少盲目引种的浪费,新制定的种苗扩繁技术规范,为牡丹种苗本地化提供技术依据。该成果研究基础较宽,利于解决东北地区牡丹引种存在的问题,为寒冷地区牡丹栽培推广提供成熟技术措施,利于推广应用。 ⑤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项目预选的新品系需要尽早完成品种审定工作,同时开展新品种的推广示范点建设,为东北牡丹品种群的建立继续开展深入研究。此外,牡丹不仅限于观赏植物,该项目新选育的两个品系适合油用牡丹的开发,需要继续开展牡丹种实生产为主的研究,提升牡丹的多种功能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