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研究内容方面,我们首先基于一个相对论的BUU方法并进一步考虑了sigma、omega、rho、delta及pion的介子交换后计算了能量、密度和同位旋依赖的Delta产生截面(包括硬过程NN->ND和软过程Npi->D)。其次,在充分考虑了Skyrme势能密度泛函、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内部磁场、质量劈裂以及强子平均场势修正等效应后更新了UrQMD动力学微观输运模型。之后,在充分考虑模型的依赖性及稳定性的基础上并结合一个更为合理的Coalescence挤出模式,我们具体分析了德国GSI实验室的有关新、旧实验数据(主要是采用自由核子及氢同位素的椭圆流差和比)并发现对称能在超常密时呈现出趋线性但偏软的行为。这个结论是经过对敏感观测量的再分析及对实验条件的仔细考虑后得出的,具有更高的可靠性。通过不久的将来在GSI开展的第二期ASY-EOS实验(本人是该合作组的成员之一),我们期望在更大的入射能量范围内、更多的敏感观测量的基础上探测更高核密度范围内的对称能密度依赖信息。2)发表文章方面:共完成学术论文47篇,其中SCI收录35篇(Phys. Lett. B 6篇,Phys. Rev. C 16篇,Eur. Phys. J. A 3篇,Nucl. Phys. A 1篇,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9篇)。3)培养学生方面:经项目负责人亲自培养并参与本课题研究培养并参与本课题研究并有成果产出的时任学生共计12名,其中本校本科生1名,美国本科生1名,研究生10名(博士毕业3名,硕士毕业4名)。4)举办会议方面:承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国内学术会议4次并有成果产出的时任学生共计12名,其中本校本科生1名,美国本科生1名,研究生10名(博士毕业3名,硕士毕业4名)。4)举办会议方面:承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国内学术会议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