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本研究为“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西南和热带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D22B01)下属子课题“西南大径级珍贵树种定向培育和多目标经营技术与模式2012BAD22B0105”。课题背景:针对我国西南和热带地区长期的人为干扰活动已经导致森林面积不断减小、人工林生态稳定性差和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发展优质高产人工林,减缓我国木材供需压力,同时,提升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功能,以有效权衡和协同不同地区不同人工林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主导功能与多目标经营。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1. 技术原理:一是遵循生态系统经营的原理,在充分发挥森林主导功能的前提下,在现有松、杉人工林中引入红椎和格木等珍贵乡土树种,构建乔灌草多层异龄林生态系统,研究不同间伐强度、不同乡土树种引入、不同混交配置方式等对整个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索南亚热带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高效经营模式,提升林分生产力和健康稳定性,实现人工林多目标可持续经营;二是依据近自然林经营的理念,设计红椎单株目标树经营的相关技术试验,探索其关键技术指标,主要包括目标树数量、目标树开始年龄、目标树特征判断指标、干扰树处理等研究。 2. 性能指标:当林龄达60年时,目标树胸径达到60cm、90株/hm2(60年生)时。林分可产珍贵树种大径材(直径>26cm)351.2m3/hm2,特大径材(直径>50cm)247.9m3/hm2,产非大径材(直径< 26cm)64.6m3/hm2,共产木材663.7 m3/hm2,木材产值283.8万元/hm2,60年经营成本为18.7万元,利润为265.0万元。在不考虑资本时间成本的情况下,目标树培育经营模式木材收益分别是纯林皆伐连栽经营模式的3.8倍。 【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提出了珍贵树种大径材定向经营优化模式技术;(2)研制了南亚热带不同混交模式及近自然经营人工林固碳增汇功能提升的近自然化改造与多目标经营模式技术;(3)森林经营空间规划技术研究,精细森林经营与可视化系统构建;(4)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集成示范模式构建与评价技术。 【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拥有完成的珍贵树种大径材定向培育和多目标经营技术体系,技术已成熟。技术主要适用范围为我国西南和热带林区森林。技术体系中也明确了本技术相关的安全作业规范,经过多年试验和实践证明,本技术安全可靠。 【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试验示范林营建为基础,以主攻红椎和格木的大径材动态抚育间伐技术、目标树的选择和培育技术、林分稳定性及多目标经营技术为核心;以形成红椎和格木优质大径级用材林定向培育配套技术体系,并用于指导生产,目前没发现问题。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示范基地300公顷以上,提高试验林生长量20%以上,碳固定量10%以上,示范林物种多样性提高10%,培训技术人员1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