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食用色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备受关注,提高食用色素安全性是当今国际面临的急迫课题。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食用色素均以偶氮类色素为主体,但偶氮类色素在人体中会通过肝脏还原辅酶的降解和肠道中菌群的还原代谢而产生芳胺类化合物,从而具有致癌性和遗传毒性。本课题基于天然多糖-壳聚糖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同时具有抗菌、免疫功能调节、人体不易降解吸收等独特性能,选择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载体,以目前常规使用的食用色素分子作为发色体,通过“载体”和“发色体”的合理分子组装,构建一类既具有发色体染色性质,又保留天然载体安全性能,同时能缓解或阻断偶氮基还原断裂的新型天然载体枝载型使用色素。 项目实施过程中选取了日落黄、诱惑红、柠檬黄、苋菜红、橙黄Ⅱ等常规偶氮类食用合成色素,通过化学改性,在分子上引入磺酰氯、四甘醇酯以及环氧氯丙烷等活性基团,再与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等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的天然生物大分子进行化学组装,创制了4个系列20余种新型壳聚糖支载型大分子食用色素。通过考察反应原料摩尔比、p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缚酸剂种类等因素的影响,优化了合成方法,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 利用扫描电镜、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元素分析、凝胶渗透色谱、差示扫描量热仪等综合分析手段,对壳聚糖枝载型大分子色素的微观形貌、分子结构以及化合物信息进行了系统表征。通过抗辅酶(NADH)还原和肝细胞抑制实验,综合考核了壳聚糖枝载型大分子食用色素的安全性。抗辅酶还原实验结果显示大分子色素能够有效屏蔽辅酶(NADH)对偶氮双键的还原,阻断偶氮键的断裂,使得色素在细胞液中的稳定性得以提升。肝细胞抑制实验通过考察色素导致细胞凋亡的数量,获得大分子食用色素的半抑制率(IC50),发现大分子色素的IC50普遍低于小分子偶氮色素,具有相对较低的细胞毒性。 此外本课题还合成了HPEI-b-PHEMA、HPA-b-PCL、HPGs三类超支化功能聚合物,其结构呈多臂星状,与壳聚糖开环产物类似,均具有多个羟基和氨基位点,易溶于水,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实验初步证实,超支化聚合物可以有效负载偶氮食用色素,提升偶氮色素抗辅酶还原能力。 本项目创制了将食用色素“发色体”与壳聚糖大分子“载体”进行分子组装的大分子色素产物,通过分析表征和生化试验获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在食品色素添加剂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项目在MATERIALS,NEW. J. CHEM., RSC ADVANCES,CHINESE. J. POLYM. SCI.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文献上未见报道,具有行业领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