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课题来源 本项目为云南省科技厅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2012FD057。 2、项目研究背景 屏边三七(Panax stipuleanatus H.T.Tsai et K.M.Feng)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又名野三七、竹节七等,其根具有散瘀定通、疗伤止血、滋补等功效,仅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屏边、马关、麻栗坡)及越南北方(老街)的低海拔(1100-1700m)山谷潮湿林内(云南省植物所,1975),贵州水城也有分布,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陈中坚,2010)。通过长期对屏边三七的人工栽培中观察到,它的栽培环境与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类似,并且,与三七在同一荫棚内种植的屏边三七极少感病,对三七的病害免疫(孙玉琴,2009)。三七属于多年生阴生植物,在地时间长,且生长环境潮湿,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袭击,从而降低三七生物产量、质量(陈昱君,2005),在人参属的所有物种中,由于三七没有姊妹种,屏边三七和三七具有次最近的共同祖先(Lee C and Wen J, 2004; Choi H K and Wen J, 2000),是三七的一种重要近缘种,目前来说对三七的抗病品种选育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对于西南地区人参属植物种质资源圃建立有重要意义。 种子是种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对于植物也是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要材料。和大多数人参属植物一样,屏边三七也具有种子后熟的特性。种子休眠,是植物体延迟萌发时间,以免外界不良环境对植物体造成危害,而慢慢形成的特性(高荣岐和张春庆,2009),但是,这也为引种、繁育、杂交等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3、主要研究内容 1)开展了屏边三七鲜种中内源抑制物的系统溶剂法提取,并采用受体种子的发芽效应实验检测种子各部位是否含有内源抑制物,及其抑制作用的强弱; 2)对不同层积天数(35-175d)的屏边三七种子中的内源抑制物进行提取后,采用受体种子的发芽效应实验检测层积后的抑制作用大小变化情况; 3)对果肉中的内源抑制物进行提取和分析; 4)用GC/MS法对提取液进行内源抑制物的分类。 4、创新点 1)项目首次对屏边三七的种子内源抑制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鲜种和层积不同天数后的种子各部位内源抑制物进行提取和发芽效应实验后,发现,屏边三七种子内确实存在抑制发芽的物质,而随着层积时间的推移,其抑制效应逐渐减弱;同时还发现,果肉中的内源提取物,对发芽的抑制效应则为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 2)项目首次利用GC/MS法对屏边三七种子内源抑制物进行分类。 5、社会经济效益 1)该项目共花费5.30万元进行所选定内容的研究,期间花费于屏边三七种子购买及实验用品费约为2.50万元,样品采集的费用约为1.50万元,投入到学生的毕业论文培育费约为0.70万元(主要以助研补助形式发放), 论文发表费0.30万元,专家咨询费0.30万元。项目实施期间共培养本科生3名,形成项目研究总结报告1份,形成研究论文3篇,其中1篇已于2016年发表至西南农业学报,2篇已送审,待发表。 2)项目针对屏边三七种子这一国家级二级保护植物的基本繁育材料进行研究,首次得到种子内确实存在内源抑制物的结论,并发现内源抑制物的主要存在部位为果肉和种胚这对今后指导屏边三七种子的保存方法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项目发现随着层积天数的增加,种子的内源抑制物抑制效应逐渐减弱,能够科学的为农户储藏种子提供一个时间节点,对生产计划的实施有据可行。 3)项目的实施,使得相关专家对屏边三七这一种质资源的认识和重视,为今后挖掘屏边三七的药用价值,发展屏边三七产业,辅助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云南省医药大产业的实现,均有着一定的推动力。 6、存在问题 在该项目结论的基础上,需要进行进一步对种子内源抑制物分类和对其后熟机理进行研究,形成打破休眠的有效技术系统,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