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刨花楠(Machilus pauhoi)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优良珍稀常绿阔叶乡土树种,被列入“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名录”。其枝、叶、皮、干化学成分复杂,是优良的天然香料和林产化工产品的原料,可用于提取香精油、褐色染料、单宁和制作胶粘剂、润发剂、熏香及蚊香等,并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近20年,该树种主要用作薰香粉原料、并按重量计量销售,市场资源已严重不足,市场价格逐年上升。但该树种存在结实率低、结实不稳(通常2~3年结果1次,且有大小年之分),种子成熟期为夏季(6月中旬至7月上旬)、无休眠期、难以贮藏与运输,常规扦插育苗难以扦插成活等问题。 因此,项目组在前期研究并已掌握了该树种的种子安全贮藏、苗木培育与造林等关键技术基础上,近五年,针对过去对该树种的速生机理及其生长过程中的养分需求特征等缺乏深入了解、种子随采随播所培育的半年生实生苗小而不能用于次年春季造林,扦插育苗成苗率偏低(通常低于75%),难以稳定提供大面积人工造林所需苗木等问题,以代谢生态学、森林经理学、森林培育学、植物生理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野外典型样地调查与田间试验、室外仪器观测与室内仪器分析相结合方法,对刨花楠速生机理与高效培育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主要技术成果如下: (1)通过从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速率、呼吸速率、叶片表型性状、比叶面积、光合速率、叶片氮磷含量与氮磷化学计量比、低温与水分胁迫等方面的系统研究,阐明了刨花楠的速生机理及其对低温与水分胁迫环境的适应机制,发现了“刨花楠树高与胸径间的异速生长关系是小个体接近1(1.029),大个体接近2/3(0.617)”,“刨花楠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与叶片N:P比呈极显著的先升后降的二次抛物线关系,且在N:P比为14时的相对生长速率最大”规律,揭示了叶片N、P含量及其N:P比对刨花楠生长速率的影响机制。 (2)从实生苗高效培育技术与扦插苗的高成苗率培育技术及人工林(苗)木的氮磷配方施肥技术方面开展了刨花楠的高效培育技术进行研究,通过改进基质配方,改变基质与穗条消毒处理、穗条生根处理及插后苗床湿度控制与消毒灭菌处理方法,实施精细化的水肥管理技术,实现了半年生实生苗可上山造林、扦插育苗成苗率由过去的低于75%提高到95%以上,极大地降低了育苗成本,提高了育苗效率,并为能稳定提供大面积人工造林所需优良苗木、解决局部区域的土壤肥力与林(苗)木的营养施肥问题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3)从不同种源地收集的33个扦插无性系家系(品系),初步选出了4个优良无性系家系(品系),建立了优良无性系采穗圃,为开展刨花楠优良苗木繁育提供了优良穗条。 (4)基于上述技术成果,从生产应用与技术推广角度,开展了由国家林业局立项的“刨花楠栽培技术规程(2014-LY-158)”的编制工作。相关理论与技术成果已在《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应用生态学报》、《林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项。 (5)该成果近已在福建省的顺昌、永安、安溪、漳浦等县(市、区)广泛应用,已进行示范推广造林11000余亩;培育刨花楠造林苗木410余万株,绿化苗13万株;培训林业技术人员200余人次,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与显著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该树种为我国特有珍稀树种,国外无人对其进行过研究。经专家组评审,该成果总体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