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天长市科技大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139603]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系统-贵州示范区建设”课题及省农业科技攻关配套项目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软件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2000年初科技部领导到贵州考察,指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求贵州要做好前期工作,才能列入国家示范区建设。为了争取进入“国家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系统”(KF030B23W23-0203)示范区,作为前期配套项目,2001年启动了贵州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贵州省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2003年我省被列为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系统”(KF030B23W23-0203)示范区,当年省科技厅追加项目“贵州省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工程”(黔科合(2003)JGZ009)。项目实施以来,建成水稻、玉米、油菜、辣椒、烤烟等17个系统,覆盖了农作物从选种、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到经济效益分析、收获保存以及肉牛养殖全过程的知识,各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分别达到12000-21000条,知识规则达306-646条,系统的推荐方案与实际验证的吻合度平均高达90%以上,采用网络版与单机版结合,系统功能完善,运行稳定、推理准确、使用简便,实现了网上运行及面向全省的服务。建成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和示范推广体系,已在17个县示范应用,涉及75个乡镇,340个行政村,16.23万农户,项目总计实施235.37万亩,经缩值处理有效面积211.83万亩,其中示范面积达30.7729万亩,比合同面积20.14万亩多10.6329万亩,辐射面积 181.0571万亩,农产品总产量92352.22万公斤,新增产量11559.54万公斤,平均增产15.17%(合同任务5%-12%);总收入163988.97万元,新增收入22530.41万元,新增效益17393.24万元,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共举办省级培训班5期,县(市、区)培训班98期,乡(镇)培训班900期,培训农民、农技人员24.1068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0.694万份,参加项目的科技人员782人,培养了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人才21名,培养硕士生6名,建立了一支健全的复合型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队伍。项目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另有11项正在申请中),发表论文21篇。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了贵州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体系框架,使得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等工作紧密结合,有机联系,很好的解决了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最初一公里”技术瓶颈和“最后一公里”传递问题,有效地推进了我省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智能化农业的广度与深度,为解决我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与引领作用,项目全面超额完成了合同约定的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创新点十分突出:开发出针对喀斯特山区不同生态类型及经济发展水平的17个种植、养殖基础数据库和知识库,构建的系统运行平稳,可操作性强,适应范围广,应用面积大,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在全国首次提出农业专家系统吻合度验证方法,并进行了创新实践;第一次在喀斯特山区应用GIS技术开发农业专家系统,实现了地理信息与农业资源数据库的关联,提高了农业专家系统对时空复杂性问题的处理能力;实现了管理及运行机制五个结合,尤其是天网、地网、农业专家系统的有效叠加,探索出一条农业科技与农民“零距离”应用的有效途径,解决了农业技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老大难问题。经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查新:“该项目技术特征在喀斯特山区进行´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农业专家系统吻合度验证方法,同时进行大范围、大面积、大样本验证,吻合度平均达90%,所检索范围及时限内,国内外未见相关报道”。在全国的“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示范区建设中,处于领先水平。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9    天长市科技大市场    版权所有

地址:滁州高新区经三路

皖ICP备2023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