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本研究探索原发性失眠的网络认知行为治疗新模式,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清晰的操作步骤,高度结构化的多媒体互动方式来开展治疗,通过记录受试者睡眠日记,评估受试者情绪及睡眠变化,开展包括睡眠卫生教育、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认知重构、放松治疗等在内的模块化专项治疗,从而实施个体化的网络认知行为治疗。研究的第一部分了解慢性失眠患者的常用治疗手段,但由于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及医师和患者的不规范使用等原因,催眠药的滥用与成瘾问题依旧非常常见。为了提高医师对催眠药物在临床上的规范、合理使用,我们了解催眠药物使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女性、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偏低、失眠的病程越长、失眠程度越重的慢性失眠患者,催眠药物使用的频率往往越高,需要加大对催眠药物规范使用的宣传力度,完善基层规范使用,进一步使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在临床也被广泛应用。研究的第二部分探讨睡眠自我管理团体干预对失眠症患者的疗效。研究通过对比团体自我管理干预和睡前服用唑吡坦片的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及睡眠相关信念及态度,发现睡眠团体自我管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效率、改善睡眠功能紊乱和睡眠不良信念。为实施个体化的网络认知行为提供基础。研究第三部分探讨基于互联网数字技术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失眠症患者的疗效。通过对比给予基于互联网数字技术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和给予个体、面对面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干预的两组失眠患者,发现个体与基于互联网数字技术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对失眠症患者均有效。本研究所建立的原发性失眠的网络认知行为治疗新模式能基于评估准确实施个体化的网络认知行为治疗,疗效与传统认知行为治疗相当,甚至在减少催眠药使用频率和改善日间功能障碍方面更甚一筹,且相较传统面对面认知行为治疗节省人力、物力、时间成本,更易于在临床推广,有助于缓解我国目前催眠药物使用率高的问题,减轻失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