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本项目依据外生菌根菌形态、发育与种间竞争理论,生物群结构与动态竞争理论,进行研究内容如下: (1)松乳菇宿主植株识别技术 以松乳菇子实体形态、松乳菇-马尾松菌根形态等特征识别技术为基础,鉴别和评估松乳菇宿主马尾松及不同种类菌根分布区。在产松乳菇的季节里,根据松乳菇子实体的形态特征,确定林地上松乳菇的实际分布范围、确定产松乳菇的马尾松。对于不确定的马尾松,则根据菌根形态,确定是否留存。本方法无需分子生物学方法复杂的步骤和专业技术,简便易学,方便农民实践推广。 (2)产菇林木选择性间伐技术 伐除非马尾松植株、不产松乳菇的马尾松个体、长势差的马尾松个体,再间伐产菇量较少且密度过大的马尾松个体,使马尾松植株密度保持在2.5米×2米左右。这种抚育间伐措施针对性强,效果显著,不仅能使马尾松健康生长,提高木材收益;还能为林地内松乳菇发育创造更好的环境,增加松乳菇产量,提升马尾松林附加值。 (3)原位抑制菌根性杂菌技术 伐除清理杂菌宿主马尾松,并在砍伐树桩及其周围半径为0.5米以上范围内于夏秋季4-9 月,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6个月以上,原位抑制菌根性杂菌再生,直至死亡。这种杂菌灭杀技术避免了化学杀菌剂的使用,生态环保无公害,材料常见,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4)营养液配方及施用技术 在每个产菇季节首批产菇前30天,分别用喷雾器均匀喷施Mg2+、Fe3+、葡萄糖、维生素、Ca2+、柠檬酸等主要成分组成的松乳菇专用营养液。施用量为每平方米喷施0.1倍营养原液2L。这样,不仅可促进松乳菇菌丝发育,还有利于马尾松根系吸收营养,对促进松乳菇产量提高效果明显。 上述几种技术措施联合使用,并将这些关键技术措施叠加,形成松乳菇促产的全面技术体系。增产效果明显,效益显著,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潜力。马尾松林下松乳菇促产技术操作性、实用性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是一项有利于林农发家致富、有利于相关企业提升效益、有利于国家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可为我国菌根性食用菌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