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本项目属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涉及电力信息和用电服务领域,是关键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课题。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电力改革深入推进,移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开展“互联网+”营销服务应用建设,成为创新公司管理方式和盈利模式的必然选择。“互联网+”营销服务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供电服务的深度融合,它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消除市场需求与营销服 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售电侧改革带来的市场格局和客户需求变化有效传导到企业价值链,从而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理念、业务模式、运营机制的深度变革。为此,“互联网+”营销服务应用建设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技术突破:一是改善服务容量受限,扩展能力差,服务资源实时调度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实现在服务链中将客户需求更有效地传导;二是突破原有服务渠道数据链路复杂的约束,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在线智能化服务手段,实现对客户需求更快速地响应;三是转变传统现场作业完全依赖纸质单据的模式,提升一线人员服务过程中的自动化应用水平,更保质、高效地满足客户需求;四是依托大数据技术整合碎片化客户数据,挖掘数据价值,更敏锐地洞察客户需求和经营风险。 为此,项目团队历时3年,设计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电力营销智能互动服务平台,实现互联网关键技术与电力营销服务融合创新。项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7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SCI/EI/ISTP论文5篇。中国工程院汪槱生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倪光南院士领衔的鉴定专家组认为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自主研发了可弹性扩展、智能适配的渠道协同服务总线,解决了营销服务容量受限的问题; (2)提出了物理隔离复杂链路环境下的高频高效服务响应方法,开发了多渠道全业务受理平台,实现了全天候在线服务快速响应; (3)自主研发了移动智能终端在电力营销领域应用的关键技术,提出了营销移动作业解决方案,解决了营销现场服务自动化能力不足的问题; (4)率先在电力行业应用标签库技术,构建了客户信用评价模型及电费风险防控应用,提升了精准营销服务能力。 “互联网+”电力营销智能互动服务平台已在浙江公司范围内全面应用,于2015年开始在国网范围内推广应用。项目实现了服务渠道的统一运营,服务资源的智能调配、现场作业的快速响应和海量营销数据的深度挖掘,项目直接经济效益逾10.65亿元。该项目是电力营销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极大提升了公司营销服务水平,开拓了新的效益增长点,推动营销服务不断升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