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课题来源与背景: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6年第八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桂质监函[2016]342号)文,《林下生态竹荪种植技术规程》(现更名为“竹荪生产技术规程”)广西地方标准由广西区农业厅提出,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融水县永益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共同起草,计划于2017年9月完成。 竹荪作为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之一,素有“蘑菇皇后”、“真菌之花”的美誉,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长期以来,竹荪依靠天然采集,资源紧缺,价格昂贵,近几年已经被广泛的栽培和食用。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随着产品的热销,带动了广西竹荪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区已有融水、三江、天娥、田林等地进行林下(果园)栽培。但由于缺乏标准,种植过程中稳定性差,产品质量难于保证,制约了广西竹荪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制定生产技术规程,改变传统的栽培模式,对保证竹荪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安全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广西竹荪产品档次和地方知名品牌的保证。标准的制定对本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环保、特色农业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推动我区食用菌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及可持续发展。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本标准的编制以竹荪栽培调查结果、相关文献资料和田间试验数据和科技项目研究数据为基本依据。根据竹荪栽培时特殊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场地布局、菇棚建设、原料要求、播种要求、出荪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分级和包装、标识、储存和运输。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境内竹荪的人工栽培。 主要性能指标 原材料配比:以竹屑、杂木屑为主,添加适量的一些辅料。 菌丝培养:根据试验的观察、科研单位技术总结以及调研企业和合作社生产经验确定了菌丝培养的条件。具体如下:温度:播种后的菌丝定植生长温度宜控制在13℃~28℃范围内;湿度:培养基含水量应控制在60%~6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以65%~70%为宜;光照:保持七分荫,三分阳。 出荪管理技术 针对竹荪种植技术的特点,编写小组经过整理栽培管理观察、试验情况,同时综合相关科研院所及合作社、农户生产经验,总结出一套相应的出菇管理技术。 温度要求:出菇阶段温度应随菌蕾发育而逐步升高,范围宜控制在20℃~32℃; 湿度要求:子实体生长阶段,应适时对畦床喷水,保持畦沟浅度蓄水。培养基含水量控制在7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要求随菌蕾发育而逐步升高,范围控制在75%~95%。 光照:子实体形成期,保持自然散射光。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以标准化的方式公司统一提供原料、技术,产品统一收购,创造性地将资金、原料、技术、产品的有机统一。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技术经过多年多地的推广应用,证明按此标准进行竹荪生产,具有产量与品质稳定,生产操作简单,经济效益高,适于广西地区特别是山区原料简单易得的地方,由龙头企业带动。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技术经广西柳州、贺州、钦州、河池等多地使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