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蒙药资源与品种评价及创新蒙药研发-对蒙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可惜的成果,对传承蒙药学遗产,开发蒙药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学。 该项研究获得了不同层次的资助:中央本地重大增减支项目,2060302、常用蒙药材与中药材对比研究。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ZD11,科尔沁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药材质量标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60552,科尔沁蒙古族民间药学遗产的挖掘抢救整理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YJA850004,追溯哲理木蒙古族发展史探究其医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内蒙古人才基金项目,蒙药七味红花散的有效成分分析与药理机制研究。内蒙古高校科学研究项目,NJZY08089,哲理木蒙古族民间药的本草考证及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0404MS /20/,哲理木蒙古族民间药的本草考证及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蒙医用达克沙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内蒙古高等学校科技开发计划项目:AK9409,蒙药新药-冠心舒通胶囊的研发等17项项目资助。 研究成果: 1.对科尔沁资源调查。共采集到植物124科485属1591种127变种。其中药用植物有112科406属735种79变种。 2.对蒙药用植物命名进行分析研究,命名方法有:根据颜色命名,根据外部形态命名,据生长习性、气味、用途命名,借用其他民族语言来命名。 对常用方剂的命名进行了分析研究,命名方法有: 1.依据方中的君药和组成复方的药味数命名,如:丁香三味汤。 2.依据药方主治功效为命名,如:司命十一味丸。 3.依据主治功效、君药和组成复方的药味数命名,如:吉如很乃-古日古木-7。 4.依据反映功效或比喻功效为依据命名,如:火轮丸 5.依据颜色、形态、气味、剂型特征命名,如:查干-汤。 6.依据反映蒙成药质地命名,如:舒沙音-陶森-额莫。 7.依据剂型和君药命名,如:檀香十一味散。 8.以组成复方药味的缩略名为命名,如:四红汤。 9.以药材来源或翻译、音译为命名,如:色玛-3味汤。 10.以成药首次配制应用者、首次记载文献出处为依据命名,如:秘诀丸。 11.以组方形式命名,如:三份散。 12.以代名命名,如:如桑孜-3。 3.收集到药食用的野生蔬菜共24种;食疗用野果9种;粮用植物3种;民间药用植物45种;药食同源植物109种,药食同源食物141种,常用蒙药方药233种,野生植物药80种,对食物、方剂、植物药从名称、基源、化学成分、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食疗配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民间药25科26属45种,进行了药用民族植物学编目及本草考证。 4.根据历代蒙医药经典医籍,对常用蒙药巴沙嘎、亚吉麻、达克沙、利得日等26品种进行了本草考证,确定正品、代用品、混淆品、伪品,正本清源,解决了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 5.采用生药学研究方法,对蒙药多岐柳穿鱼、水金凤、脓疮草、杉叶藻、山野豌豆等48个品种进行了生药学研究。确定了这些蒙药的生药学鉴别的特征指标,为这些蒙药的鉴别提供了科学实验依据和方法学。 6.对特色蒙药材山沉香进行了活性成分分析鉴定,分离得到55个单体化合物,其中15个为新化合物。山沉香挥发油中分离得到50个化合物,发现其挥发油具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7.创制了首例创新蒙药新药-冠心舒通胶囊(国药证字Z20020038,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号2002Z0050),2003年上市,其制剂标准被纳入《中国药典》.2015版,处方及制备方法获2项发明专利。 科学发现: 1.首次对科尔沁方药、草药、民间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掌握了蒙古族对药物的命名以及药物名的结构特点、命名方法、命名的科学性及其内涵。 2.由于对历代经典医籍的传承有别,生存环境变化、临床手法有别,蒙药出现了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基源混乱,通过本草考证达到正本清源。 3.通过生药学研究,确定常用蒙药的生药学鉴别特征指标,解决正品、代用品、混淆品、伪品的鉴别。 4.对特色药材山沉香进行了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类、鉴定及其药理作用研究。 5. 研制开发了蒙蒙药新药-冠心舒通胶囊。 作用意义:首次对蒙药方药、草药、民间药等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开发利用这些药物、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和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成果填补了蒙医药学的空白,其总体研究处于国内民族医药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项目组公开的成果以外,国内未见与本项目内容相同的科技文献和科技成果公开报道。 完成该成果的过程中,发表学术论文174篇,其中核心刊物56篇,SCI论文9篇,专利2项,获内蒙古自然科学二等奖2次,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通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次。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