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近年来,水稻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一直呈重发态势,2014年开始稻曲病的发生面积和发病程度显著加重,沉寂多年的稻瘟病也再次暴发。针对以上田间常发和突发的主要病虫为害情况,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水稻重大病虫害协调治理技术研究》(编号2009AZ1025)项目对嘉兴市水稻重点病虫的发生规律进行调研研究,提出了协调用药防治技术。经过各成员单位五年的协作努力,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研究明确了近年我市单季晚稻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纹枯病、稻飞虱和纵卷叶螟仍然是最主要病、虫害。其次,2014、2015年稻瘟病和稻曲病呈加重发生态势,鉴定出引起嘉兴市2014年部分田块稻瘟病暴发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为D、E群。 2、通过不同水稻品种对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的抗性筛选,明确秀水321、秀水114、秀水137、祥湖301等水稻品种对黑条矮缩病具有较好的抗性。通过水稻主栽品种播期调整试验,有效避开了灰飞虱对黑条矮缩病的传毒高峰期。 3、在探明防治对象发生消长规律的基础上,试验明确了稻飞虱、纵卷叶螟防治的关键是控制主害代虫量,常规年份可以放弃这二种害虫早期代次的用药防治。纹枯病防治的关键是田间病情初见时用药控制。所用药剂主要以吡呀酮、稻腾和满穗为主。 4、通过“两虫一病”的协调防治技术,减少了田间用药次数,减轻劳动强度,并且增强了防治的靶标性,项目实施期间该项技在嘉兴全市单季晚稻上推广应用326.5万亩次。 5、发表学术论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