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青海河湟灌区绿肥复种技术研究与示范”来源于农业部下达的国家行业专项,起止时间为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项目由农业部主管,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主持,青海省农科院作为子课题参加。青海绿肥品种主要为箭筈豌豆、毛叶苕子,都是一年生豆科绿肥作物,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肥地作用显著等特点,尤其是它可在不与主栽作物争地的情况下进行插入式栽培,以及过腹还田、留茬肥地,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的特殊优势深受欢迎。青海省河湟地区,气候资源较为丰富,虽然不能满足两季作物生长需求,但生长一季作物后却有较多剩余,而且从空间上讲,剩余季节集中在青海省水肥条件最好的地区,从时间上看,剩余季节又出现在雨热最为丰富的7、8、9三个月内,然而,这些地区除有少部分复种蔬菜等生育期较短的作物外,大多数土地处在闲置、裸露状态,从而造成土地及气候资源的巨大浪费、并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针对上述问题,构建了豆科绿肥-小麦(油菜)的生产技术模式。此模式不仅很好地解决了青海省农田秋季闲置、土壤裸露问题,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将豆科绿肥翻压作为绿肥,以及“留茬肥地、过腹还田”,因此其综合应用潜力巨大。将绿肥种植及翻压利用引入小麦种植体系后,减少后茬作物小麦化肥用量20~30%、土壤氮库、有机质增加。对麦(油菜)后复种、套作的绿肥作物毛叶苕子、箭筈豌豆,从播量、肥料、灌水次数、播种方式、时期、绿肥翻压时间等方面进行生产技术研究,根据不同地区温度等条件的不同,研究出6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的小麦/油菜收获前套种、或收获后复种箭筈豌豆和毛苕子生产技术及绿肥复种套作减施化肥技术规范。在省内不同生态区采集豆科(以箭筈豌豆、毛叶苕子为主)作物根瘤菌样品50多份,分离、纯化得到120份菌样、30个菌株。在此基础上,又经多重比对、聚类分析、分离鉴定。通过室内、田间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应毛苕子、箭筈豌豆的优良菌株3个。通过绿肥翻压、留根茬、过腹还田对后茬作物产量、减施化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的研究,初步得出绿肥替代化肥及土壤培肥机理。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虽然不能满足两季作物生长需求,但生长一季作物后却有较多剩余,剩余季节又出现在雨热最为丰富的7、8、9三个月内,然而,这些地区除有少部分复种蔬菜等生育期较短的作物外,大多数土地处在闲置、裸露状态,从而造成土地及气候资源的巨大浪费、并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制定“绿肥复种套作减施化肥技术规范(DB63/T1742-2019)”1个,申请专利“一种麦田套种豆科绿肥培育土壤氮库的方法(申请专利号2018104923610)”1个。通过麦后复种绿肥作物后,主栽作物产量提高10%-15%,节肥20-30%。在农牧结合区可以为畜牧业提供大量饲草,每亩价值200元以上。种植绿肥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减少化肥及农药用量、节省饲料用粮、缓解饲草资源及生态压力,做到耕地的用养结合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农、农牧互补、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