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该研究成果是中国农业大学执行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等项目,对15年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总结而形成的。提出了我国牧草种子生产区域性理论,确定了我国西部的甘肃河西走廊、河套引黄灌区和新疆的绿洲灌溉农业区,是温带牧草种子生产的适宜区域,主要草种的生产能力可达到或超过世界主要牧草种子产区的生产水平。提出的区域性理论,为国家草种产业化布局和发展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连续多年多点的播种量与植株密度、灌溉、施肥、喷施生长延缓剂、成熟期精准判定与适时收获、种子收获后残茬处理等单项技术的研究基础上,获得了适用于我国牧草种子优势生产区的多年生牧草种子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其中在牧草分季施肥、控制灌溉、苜蓿宽行稀植、苜蓿和新麦草种子田营养诊断、蓝茎冰草抗倒伏化控、新麦草和结缕草残茬处理等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种子产量整体达到、部分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在我国开创性地建立了牧草种子认证技术体系,并通过牧草种子质量形成、检测、控制机制与处理技术的研制与集成创新,获得了贯穿草种生产与贮藏全过程的牧草种子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在高粱属种子贮藏蛋白提取与超薄层等电聚焦凝胶电泳快速鉴定种的真实性、结缕草和多年生黑麦草种带真菌与种子活力、结缕草与马蔺种子休眠形成机制与破除休眠技术、牧草活力评价与恢复等项研究,取得了原创性的结果。项目以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形成了7个技术示范推广区,对22个国家草种基地进行了技术支撑。2005年~2007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0.7万公顷,新增纯收益6500元/公顷,经济效益总体达到11.69亿元,年均经济效益4.6亿元,科研投资收益率为1:6.91。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项目总体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根据国务院2002年通过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未来10到15年内,我国年需要草种子约18万吨,约需草种良种繁育基地的面积30万公顷,该研究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