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目前国内对高质量的速步马需求很大,每年至少需要 2000 匹以上。伊犁马作为国产运动马第一品牌,深受国内消费者的青睐和欢迎,市场认可度强,供不应求,每年生产销售3500 余匹,占国内运动马市场 70%以上的份额,目前,平均每匹 5 万元,年产值 1.75 亿元。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长,马匹质量的提高,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产值将不断攀升。马作为大家畜,其世代间隔和繁殖周期长,繁殖率低,马的主要经济性状其遗传力低,用传统育种方法,获得的遗传进展较小,选育的速度慢。 本研究基于新疆马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对优质马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和前期的研究基础上, 提高速步马培育工作效率,提升新疆马产业研究的技术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马产业向高技术新兴高效产业的转变,解决全国对优质速步马的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对促进当地农牧民的增收,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我国尚无专门化速步马品种这一问题,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在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团队通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形成了集速步马培育、饲养管理、调教训练与性能测定、品种登记注册为一体的理论与集成示范推广体系,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 1)将现代分子育种技术方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与传统育种方法(常规表现选择、数量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相结合,形成了速步马选育、体质外貌评定、种质评定及不同生理阶段培育方法,组建了“三位一体”开放式专门化马匹选种技术体系,为专门化速步马品种(系)的培育及推广示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采用“三位一体”等定向选育技术,根据不同个体情况,采用品质选配和亲缘选配等方法,有意识地组合后代遗传型,极大地提升了伊犁马专门化运动性能,初步建立了系统完整的“核心育种区-重点示范区-辐射推广区”的国产专门化品种繁育体系,将伊犁马由乘挽兼用型用途选育成为专门乘用型用途,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乘用马品种,填补了国内乘用马品种的空白。 3)研究速步马幼驹的生长发育规律及不同调教阶段的营养生理特点,研发速步马(短途、中途、长途竞赛)的专门均衡日粮配方、功能性调节添加剂及饲养管理技术,初步形成了速步马健康养殖技术体系,为速步马的科学化饲养管理奠定了基础。 4)在总结我国速步马调教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引进吸收国外调教技术,运用生物力学轨迹学方法,研究制定针对国产速步马步频、步幅的调教训练方法,形成了适宜于我国速步马调教训练的技术方法。结合目前我国马性能测定技术传统落后的现状,研究建立完善了我国自己的速步马性能测定技术和方法。初步形成了速步马调教训练与性能测定技术体系,为我国速步马调教训练与性能测定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5)围绕我国缺乏马匹登记注册技术这一问题,研发我国马匹专门化登记注册管理系统,汇集马匹血统系谱、外貌评定、体尺数据、生产性能等资料,构建并完善品种信息数据系统,搭建网络平台,实现 信息共享。研发马匹信息追踪管理系统,植入RFID芯片,满足马匹繁殖、育种、赛事管理、拍卖、遗传资源保护及销售过程中的查询、追溯,实现国产马匹生产销售、竞技赛马等环节中的马匹身份识别,初步形成了马品种登记与注册体系,为新疆马品种科学化登记注册与管理提供了平台。 通过对项目成果的集成与推广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项目成果获得“新疆农业大学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制定并发布地方标准9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成果主要应用于我国速步马的培育,并在伊犁州进行技术集成与推广示范,为我国速步马的培育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项目实施区伊犁州昭苏县2016年马产业直接产值3.2亿元,占畜牧业产值21.26%;接待游客137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4.2亿元,马产业人均收入1920元,分别较2011年增长1.42倍、4.98倍和3倍。克州阿合奇县2016年马产业直接产值0.26亿元;接待游客0.86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0.086亿元,马产业人均增收503元,分别较2011年增长76%、98%和259%。巴州和静县2016年马产业直接产值2419.65万元;接待游客226.13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6.44亿元,分别较2011年增长300.01%、274.4%马产业人均增收503元,农牧民人均来自马产业增收对畜牧业增收贡献率达到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