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课题来源与背景:本项目为自筹经费自由研究课题。非去极化肌松药已广泛用于全身麻醉,术后残留肌松作用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急危呼吸事件、低氧血症、肺部并发症,甚至死亡。且其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国内外报道中时效非去极化肌松药拮抗后仍高达30%~40%。国内仅研究肌松药自然恢复期血浆药动学变化,尚无学者研究肌松药拮抗后恢复期肌肉药动学变化。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本项目在建立兔肌松药药效学模型和顺式阿曲库铵HPLC检测法的基础上,单次静脉注射0.4mg/kg剂量顺式阿曲库铵后,持续监测兔膈肌和胫骨前肌肌张力,在胫骨前肌肌颤搐自然恢复至对照值25%时点给予新斯的明0.05mg/kg拮抗,检测肌松恢复25%时点、拮抗后恢复95%时点以及拮抗后1h时点兔血浆、膈肌和胫骨前肌残留肌松药浓度。 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研究了顺式阿曲库铵在兔不同肌纤维类型骨骼肌(膈肌、胫骨前肌和比目鱼肌)的肌松效应,丰富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2. 建立了肌肉顺式阿曲库铵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填补了国内空白。3. 研究了顺式阿曲库铵在新斯的明拮抗下肌松恢复期兔血浆和肌肉残留药浓度的变化,属于国内首次研究。常德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出具的科技查新报告证实了以上创新。 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本研究尚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但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用于指导临床工作。 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医院麻醉科已经建设麻醉恢复室用于全身麻醉术后患者的复苏,要求监测患者神志、保护性反射、呼吸道通畅度、肺泡通气量及氧合状态至少30min,对于给予胆碱酯酶抑制剂拮抗的患者还应监测肌力恢复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科室需配置相应场地和监测设施,增加医生、护士的工作量,患者医疗费用相应增加,有时出现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 历年获奖情况:本课题论文曾两次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会议上交流并获奖。2012年湖南省“阿斯利康杯”青年论文大赛二等奖,2011年 “贝朗杯”第四届全国青年麻醉学科医师学术论坛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