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兜底线、救急难、保民生,是政府在脱贫攻坚中肩负的不可替代的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高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第一条就是产业兴旺,这是基本前提,只有产业兴旺,农民才能稳定增收,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让困难群众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就需要创新救助方法和帮扶手段,提高救助效率,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本研究课题正是基于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产,从农业产业发展的角度,探讨如何辅助政府做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②研究目的与意义: 从政府兜底保障层面看,国家逐年提高保障标准和救助水平,加大民生保障资金投入,并从教育、医疗、住房、出行等方面给予减免或最惠待遇,困难群众特别是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三无”对象生活得到很大了改善,但仍处于最低层次的保障水平,无法满足困难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生活需求。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既是政府政策性兜底的必然之举,也是全社会共同义务。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应有之意。农业产业发展已成为脱贫攻坚中的主导力量。农业产业发展辅助政府兜底保障是减轻财政负担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发展和民生兜底都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发展农业产业来辅助政府兜底是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有效载体。 ③主要论点与论据: 1.政府始终是保障民生的主体,这是兜底民生的基本需求。 2.农业产业发展辅助政府兜底是一种改善型的民生保障机制。 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兴业县卖酒镇卖酒村、南宁市邕宁区红星村都是广西农业科学院从2015年开始选派科技特派员跟踪服务的贫困村,经过两年多的帮扶,双蒙村已形成了以种植香糯、特色水稻为主的新兴产业,卖酒村已形成了以种植灵芝、食用菌为主的新兴产业,红星村已形成了以种植百香果、火龙果为主的新兴产业,经济能人和种植能手在新兴产业中带动和带富能力突显,部分困难户成为了种植能手,村里成立了相应的产业合作社,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我们通过广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研究,结合问卷调查,与3个贫困村的30个困难户进行了15个问题的访谈,并就相应信息进行梳理分析。 ④创见与创新: 1、农业产业发展与兜底保障耦合路径分析。 2、研究提出了农业产业发展辅助政府兜底保障的政策建议。(1)建立和完善产业发展辅助政府兜底的“发展型”保障制度。(2)加强不同部门间救助资源的统筹协同,形成“大产业,大联合,大救助”的格局。(3)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包括新型经营主体、公益组织、社工机构)参与社会救助。(4)加快建立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长期养老照料方式,创新发展合作社式的养老保障。(5)加强产业主体参与临时救助的程度,满足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救助需求。(6)推进困难家庭信息与产业发展信息联动,提高经济状况核查的科学性和操作性。 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农业产业发展辅助政府兜底保障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广西农业产业发展辅助政府兜底保障的路径,有利于立足“兜底”保基本,在“政府兜底”和“产业发展”的相辅相成上狠下功夫,在产业发展和扶贫上整合资源、强化措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做到应兜尽兜、兜住兜牢,共同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保和扶贫两个体系相得益彰,实现低保兜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坚决打赢“产业发展一批,政策兜底一批”的攻坚战。 ⑥历年获奖情况: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