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我国油菜生产与世界的差距一是品质欠佳,二是含油量偏低。品质问题,经过“六五”以来的科技攻关,我国已选育出一批单、双低优质油菜品种和杂交种,正在生产上逐步推开。品质问题由于品种的具备,产业化调整的需要,政策的导向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视,有望近期解决。但含油量偏低的问题,仍未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只有将优质和高含油量结合起来,才是实现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 1 甘蓝型黄籽油菜优点突出,成为油菜育种的主攻目标之一,必将越来越受到育种家的关注。 甘蓝型黄籽油菜,因其种皮薄、低纤维素、高含油量、高蛋白质,榨出的油清澈透亮,商品性好,倍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为产业化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油菜面积约667万hm2,平均产量已达100 kg/667m2左右,总产约100亿kg。如能有一半地种植黄籽油菜,含油量在现在40%左右的基础上能增加4个百分点,则等于增加了10%的产量,增加总产将达5亿kg,每公斤如按 1.8元市场价计算效益,则新增总产值可达9亿元,如加上饼粕蛋白质的增加,油品和饲品商品性的优化,深加工成本的降低,附加值的提高,则总体效益可达10~20亿元。 2 我国在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生产应用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2000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十届国际油菜会议上关于黄籽油菜的研究,共有4篇文章,其中2篇来自我国,另外1篇是加拿大的,1篇是德国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以华中农业大学刘后利教授领导的课题组从事黄籽油菜研究以来,先后取得重大进展的除华中农业大学外,尚有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原省农垦中心,下同)、西南农业大学等,发现了黄籽基因、显性黄籽基因及其遗传特征,这些单位先后育成常规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种华黄1号、杂交油菜品种黄杂1号(黄籽外显率50%)和双低优质杂种渝黄1号(黄籽外显率100%)等,还有一批新的杂交组合正在各地参加省级区试、予试和组合试验,可以预计,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有一大批优质的黄籽品种或杂交种逐步投入大面积生产。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种选育及遗传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不但选育出了生产上有实用价值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