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1.课题来源与背景; 本项目是2014年度广东省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专项“甘蔗螟虫趋光性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农药化肥的减量减施为害虫物理防控提供了机会,利用灯光诱杀防控甘蔗地下害虫效果明显,但现有的诱虫灯对甘蔗螟虫的防效极不理想,研究分析其中原因、探索提高诱虫灯对螟虫的诱捕率,将有利于提高甘蔗害虫物理防控的效率和效益。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大部分昆虫对光波都具有趋向性,不同的昆虫趋光率不同。导致昆虫趋光率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光波长刺激,不同昆虫的复眼对不同光波长刺激反应不同,每种昆虫有其特定趋光的特征光谱,在特征光谱波长下该昆虫的趋光率最高。项目利用光学检测仪器(单色仪Omni-λ3045),对甘蔗螟虫趋光性进行检测: (1)通过多次趋光率数值测定,显示条螟和二点螟对不同波长单色光行为反应表现为多峰型,初步可推测甘蔗条螟和二点螟的特征光谱极有可能是光波长340nm、460nm、498nm和380nm、420nm、520nm中的某一波长。 (2)不同日龄趋光性有强弱的差异,以3日龄趋光性最强,其次是1日龄,最后是5日龄。 (3)条螟、二点螟雌雄蛾趋光率有差异,雄蛾高于雌蛾;交配行为会降低螟蛾趋光率,已交配的条螟雌蛾则失去趋光反应;二点螟雄蛾交配前后降幅明显,已交配的二点螟雌蛾趋光率也一样有较大幅下降,未交配的雌蛾与已交配的雌蛾同一波长的趋光率差异显著。 (4)通过研究发现甘蔗条螟、二点螟和黄螟扑灯有80%左右是在上半夜,而这三种螟虫交配行为是在下半夜近凌晨1 点才开始。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项目利用电生理实验仪器测试甘蔗螟虫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敏感性,检测昆虫复眼视网膜电位(Electroretinogram,ERG),根据ERG 值的峰值对应光波长,初步确定昆虫对不同光波的敏感性。再利用ERG 峰值对应光波长的LED 灯对目标昆虫进行诱捕,根据目标昆虫趋光率比较,可进一步确定目标昆虫的特征光谱。利用电生理实验仪器、可调波长光波仪和昆虫行为反应箱一起分段测定,可较快速的确定目标昆虫的特征光谱。 灯光防虫和昆虫性诱剂防虫都是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两种防虫技术各有优缺点,本项目通过研究甘蔗螟虫趋光节律,寻找光波防控和性诱剂防控技术的结合点。可以将两项技术的优势结合,在上半夜利用杀虫灯诱杀螟虫,到零点关灯,下半夜主要由螟虫性诱剂诱杀或迷向干扰螟虫交配。这即减少了灯光诱捕对田间天敌昆虫的伤害,又可充分利用天敌控制害虫,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蔗田生态。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本项目核心技术已研究成型,只待配套诱虫灯开发生产,即可投入试用。技术适用于农林业害虫测报和防治,正常使用情况下具较高安全性。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从本研究看,三种蔗田主要螟虫的趋光性相对较弱,若开发单纯的特征光谱诱虫灯防控这三种螟虫,经济成本高,防效也不明显。条螟和二点螟主要趋光波长较接近,波段有较好的交集,诱虫灯的开发可以选择这两种虫趋光率较高的几个光波长研究新灯具。 同时灯光诱杀过程中,虽然用了特征光谱诱虫灯,但依然会对天敌造成一定伤害,为减少对天敌昆虫的伤害程度,可充分利用灯光诱杀和性诱剂诱捕的时间差,调整杀虫灯的开关灯时间,开灯到夜间零点,零点关灯后由性诱剂诱捕螟虫,这样既可提高螟虫诱捕量、提升害虫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