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项目首次在全国100多家相关单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研究了国内外短路电流标准和计算程序的异同,全面梳理并总结了国内短路电流计算方面存在的四个不统一问题,明确了国家标准需要修改、完善的内容。全面比对了广泛应用的短路电流计算程序计算结果的差异,明晰并掌握了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总结提炼了适用于大区电网的计算思路、方法和步骤,提升了电网短路电流计算水平;项目通过理论分析、动模试验和数字仿真等手段,多方位地研究了静态负荷和感应电动机负荷在短路时的响应特性,总结提炼了计算时接入不同电压等级的马达负荷参与原则,显著提高了短路电流计算的准确度,为短路电流国家标准的修订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宝贵的试验依据; 项目依据负荷分布情况调研,推荐了适用于短路电流计算的负荷模型,通过对目前常用的负荷模型计算结果比对分析,提出了适用于工程计算的负荷模型,积极推动了短路电流计算新国家标准以及适合于短路电流计算的负荷模型研究的工程实用化工作。 项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负荷模型对短路电流计算的影响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申报专利1项,在《电力系统自动化》、《电网技术》、《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以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3篇EI收录,项目得到专业界的关注,获《电力系统自动化》杂志社邀稿,后续还将有多篇论文发表。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从近期来看可减小网损、节能电量约1000万千瓦时/年,减少社会经济效益损失约7000万元/年;从中远期来看,可以尽量推迟和减少采用串抗等短路电流限制设备,避免不必要的补强措施,减少额外投资达数亿元以上。项目的研究成果也积极促进了新国家标准修编工作组的标准修订工作,推动了在电力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的短路电流计算程序的完善工作,该项研究工作以及解决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意义,社会效益显著,对提高电网短路电流计算技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