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天长市科技大市场,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成果 专家 院校 需求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145596]平性药药性本质及其调节机体平衡科学内涵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中药、天然药物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1、课题来源与背景 “平性药药性本质及其调节机体平衡科学内涵的研究”(课题编号:2007CB512602)是2007年国家973计划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07CB512600)项目下的一个子课题。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医药理论是中药区别于天然药物、民族药物、草药以及西药的重要学术特征,而中药药性理论则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要解决中医药的理论问题必须解决中药药性的理论问题,也就是要解决中药药性科学内涵的问题。平性药不仅数量大,而且功效多,应用广。在当代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中,平性药的药性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无论是在理论上对本质特征的阐发还是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方法对其物质基础及调节人体平衡的分子机制的探索,都没有做出过系统地深入地研究。如果不对平性药加以研究,就无法回答平性药物是不是具有独立药性的一类药物,其药性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其又是如何实现调节机体平衡作用的等问题,这是关系到中药药性理论乃至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关键的重大科学问题。出于这样的认识和学术思考,本课题提出了以下的理论假说:平性药是一类独立存在的,具有双向适用、条件显性药性特征的药物,其在不同的内环境下(寒证或热证)通过影响不同的信号通路以调节机体平衡。本课题组织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积极进行源头创新和开展实验研究,紧密围绕研究目标,严格按照计划任务书要求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取得了一批自主创新的重要科研成果。 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旨在研究平性药的药性本质和调节机体平衡的科学内涵,求证本课题所提出的理论假说,即:平性药是一类独立存在的,具有双向适用、条件显性调节药性特征的药物,其在不同的内环境下(寒证或热证)通过影响不同的信号通路以调节机体平衡。本课题研究成果对于认清平性药的本源药性,探索出平性药生物效应的物质基础及其调节机体平衡的分子机制,明确其影响信息通路的主要环节,揭示平性药药性效应的共性规律,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提供更加清新的思路和可供借鉴的技术方法,为促进现代科学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建立,提供新的理论思考和构架要素,对中药配伍、中药质量控制、中医现代化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3、主要论点与论据 本成果首次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了中药平性药药性本质特征的科学问题,填补了中医药学科平性药药性研究的空白。研究所获得的平性药具有“体平用偏、双向适用、条件显性”等药性特征的结论,对于揭示平性药药性本质的科学内涵,解决历代存在争议的“平入性与平不入性”学术难题,证实中药寒热药性中间态(平正中和态)的存在,阐释平性药调治疾病的内在机理,有效指导和提高中医应用平性中药的临床疗效,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所建立的“一证三性同比评价方法”、瘀热互结证动物模型建模方法、大鼠中医证候体征采集系统及“中药平性药数据库”等,处于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为我国中医药领域开展药性研究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为丰富和发展中医药性理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4、创见与创新 4.1 理论创新成果: ①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受中医 “入腹知性” 传统认识 及“体用理论”的启发,首次将中药药性划分为本体药性(又称本源药性)及效应药性,提出“平性”是中药四气中的一种特殊药性,具有“体平用偏”的药性特征。 ②通过本课题的实施,首次应用现代实验方法和数据挖掘方法等,证实了本课题提出的反映平性药药性本质特征的理论假说。“平性药是一类独立存在的,具有双向适用、条件显性药性特征,可在不同的内环境下(寒证或热证)通过影响不同的信号通路以调节机体平衡的药物。”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按照中医术语的表达方式,第一次将“平性药”定义为:平性药,是指其四气中正平和,具有体平用偏药性特征的药物,这类药物广泛存在于中药中,因其在自然状态下本体寒热药性没有明显偏倚,但在寒热病证病理环境下应用时,又能显现出寒热药性的效应,因而可以在不依赖炮制变性或配伍等条件而同时适用于寒证和热证疾病。标志性成果为:撰写或发表有关学术论文16篇,出版平性药研究专著:《中药平性药药性研究》。 4.2 方法创新成果: 本课题为首次系统的围绕平性药药性本质展开的专项研究,通过研究建立了“一证三性”同比评价的平性药药性研究方法和识别模型。 标志性成果为: ①建立了全新的瘀热互结证大鼠模型,改进了寒凝血瘀证的建模方法。申请1项发明专利。 ②建立了3 种平性药识别模型(无机元素识别、红外光谱识别、有机成分识别)。 ③撰写或发表有关学术论文26篇。 4.3 技术创新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产生了一些原创的技术成果: ①发明了中医实验动物证候体征采集技术; ②建立了平性药信息挖掘技术平台。 标志性成果: ①发明了大鼠中医证候体征采集系统,已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并已申请1项发明专利; ②建立了“平性药药效数据库”、以及可供在线查询的“中药平性药数据库”。 ③撰写或发表有关学术论文6篇。 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5.1 “平性”是中药重要的药性之一,对于平性药药性问题长期存在不同的认识,以致没有一个较为准确全面的关于平性药的定义。本课题的实施,首次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和现代实验研究和数据挖掘,首次创造性地对平性药的定义和药性本质进行了较准确全面的表述,填补了平性药药性本质及其内涵研究之空白。对于丰富和发展中药药性理论,促进中药学学科发展,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 5.2 本课题为首次开展的平性药专项研究,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建立了一个平性药药性研究平台和一套平性药药性评价方法,对于今后平性药的药性研究具有示范性作用。 5.3 本课题建立的瘀热互结证动物模型,发明的大鼠体征采集分析系统,为进一步开展中药寒、热药性研究及以瘀热互结为主要病理机制的各科病证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5.4 本课题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学科的建设还建立了一支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为高效开展中药药性基础理论准备了重要的理论、物质、和人才基础。 5.5 本课题为广西区内获得的第一项“973计划”项目课题,被评为2007~2008年度广西高校十大最具影响力科技事件之一,课题的实施对于整个广西的科研工作具有很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推荐服务:

Copyright  ©  2019    天长市科技大市场    版权所有

地址:滁州高新区经三路

皖ICP备202300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