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针对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中重迎茬面积大、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主要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大豆重迎茬减产控制: 在全省不同生态区设固定轮作区进行田间试验、微区试验,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及模拟试验,并结合生产调查,研究了重迎茬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明确了重迎茬大豆减产原因和发生机理,提出了控制重迎茬大豆减产综合技术,并在全省进行了示范推广,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明确了重迎茬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程度,迎茬减产6.1%,重茬一、二、三年分别减产9.9%、13.8%和19%,同时品质下降。明确了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因是根部病虫害。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际微生物及土壤养分的变化使根际环境恶化,加剧了重迎茬大豆减产。控制重迎茬减产的主要技术对策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应用种衣剂和其他缓解剂防治根部病虫害,耕松、施肥改善土壤环境,并提出7条措施。以三年为一个轮作周期,比较各轮作体系的经济效益认为,北部和东部地区重迎茬轮作种植体系高于正茬轮作体系,南部和西南部地区正茬轮作体系高于重迎茬轮作体系。将单项技术优化组装成重迎茬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使迎茬不减产,重茬减产降低10个百分点。 在全省推广控制重迎茬大豆减产技术12895.48万亩次,增产大豆175481.50万公斤,增收人民币328150.40万元。 二、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1.大豆灰斑病通过对病菌生理小种鉴定,鉴定出14个生理小种,1号为优势种,鉴定出抗病材料,并创造出兼抗8个生理小种的材料。2.大豆根腐病明确了主要病原菌,筛选出一批抗源材料,研制出种衣剂一种。3.大豆疫霉病明确了在全省发生范围和发生现状;明确了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提出了病菌快速鉴定方法和传播途径;鉴定出7个小种,1号为优势种。筛选出有效的化学药剂、种衣剂,并提出农业措施。4.大豆孢囊线虫病提出连种抗病品种使生理小种发生了变化,由原来3号变为1、4、6和14号,首次发现有新的小种出现(6号、14号);筛选出孢囊或卵的兼性寄生真菌20个属28个种和2个细菌,并发现真菌一新种(异矛束孢菌Doratomyces heterosporium)。研制出生防菌剂-豆丰一号。同时明确了生防菌防治线虫机制,并将保根菌剂液体改为颗粒剂,提高了防效,应用防效在60.7~75.9%,已推广14万亩。5.大豆食心虫明确了大豆食心虫消涨动态,鉴定出寄生蜂6种。筛选出化学药剂。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全省推广应用4733.12万亩次,增收大豆69260.52万公斤,增收人民币129517.16万元。该成果适用于中国大豆主产区,尤其是东北地区,大豆重迎茬现象比较普遍,本成果研究的大豆病虫害在大豆产区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应用本成果可有效地提高重茬和迎茬大豆产量(可使迎茬接近正茬,重茬减产幅度降低十个百分点),改善大豆品质,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大豆病虫危害,促进大豆产区的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可大大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带动大豆深加工企业生产,满足人对植物蛋白和植物油的需要,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该成果涵盖多个专项实用技术和专利产品,专利产品可进行技术转让,实用技术可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