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全球能源需求急剧增加,海上石油勘探开发、运输和沿海石油炼化规模快速扩大,海上溢油风险持续加剧,溢油事故时有发生,海上溢油污染处置及修复理论和技术是溢油应急科学中面临的问题和亟需解决的难题。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 (1)建立了基于富集培养、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以及分子生态学检测等为主体的石油烃降解微生物菌群筛选方法体系;研发了宽底物利用范围的绿色高效海洋溢油污染微生物修复菌群;构建了石油烃降解菌(群)库;建立了基于小鼠、海洋生物卤虫及不同藻类为试验对象的多种海洋溢油污染微生物修复菌剂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评价方法;为实现海洋溢油微生物修复奠定了物质基础。相关工作被Mar. Pollut. Bull.审稿专家认为是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有意义的工作。 (2)基于实验室优选的多环芳烃降解菌群,剖析了活菌体对多环芳烃的表面吸附和体内摄取机制,提出细菌降解多环芳烃的可能途径是通过改变细胞膜及细胞壁的通透性来摄取污染物,在细胞内部主要通过细胞质来降解污染物,为深入探索细菌降解石油机理迈出重要一步。相关工作被Bioresource Technol.审稿专家认为具有高的原创性和新颖性。 (3)揭示了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的增溶机制;首次定量评价了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海洋溢油生物强化降解的贡献,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通过对原油乳化可以缩短原油的生物降解时间,营养盐通过刺激石油烃降解菌的增值而提高原油的生物降解速率;不同(载体)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可以大幅提高石油烃的去除效率;利用协同稳定效应,构筑了石油烃降解菌/壳聚糖海洋溢油分散剂,大幅提高石油烃的分散效率;为合成有效的石油污染降解材料,开发海洋功能材料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相关工作被列为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代表之一。 (4)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基于不同诊断比值的鉴别原油、轻质燃料油和重质燃料油的敏感指标判别方法;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采用GC和GC-MS分析技术,油品中正构烷烃、多环芳烃和甾萜类生物标志物在内的油指纹内标定量法,建立了一套国际先进的油指纹逐级鉴别体系,制订了我国第一个溢油鉴别国家标准 ”海面溢油鉴别系统规范“(GB/T 21247-2007),出版了《油指纹鉴别技术发展及应用》(2007),使我国的油指纹分析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日益增多的溢油事故鉴定提供了法律判定技术依据。相关工作被J Chromatogr. A最挑剔的审稿专家认为非常好的研究工作。 本项目是生物工程技术在海洋溢油污染处置与修复领域开拓性的应用,涉及微生物学、分析化学、界面化学等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主要论文发表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被《Biotechnology Advances》《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论文正面引用。10篇代表论文共被他引177次,被SCI他引151次,单篇最高他引44次,SCI他引36次。培养研究生62名,项目组1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