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在阿拉善荒漠区选择 4 种不同人为干扰条件(开垦区、轮牧区、过牧区、禁牧区)的固定样地(0.96 公顷)和对应的典型线路取样(40 公顷),在 2 种尺度上研究不同人为干扰下荒漠啮齿动物群落格局的变动规律,揭示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和过程的动态特征,提出不同人为干扰下荒漠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和过程的新理论,为西部开发生态治理中的鼠害区域性和综合性治理提供可应用的依据。结果表明:在较小的尺度域上(0.96 公顷),在 4 种干扰条件下群落组成的种数无明显差异,群落中优势种群对 4 种不同干扰条件的反应明显不同,而在较大的尺度(40 公顷)上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种的格局差异较大,群落中优势种群对不同干扰条件的敏感反映不仅各区之间不同,而且与小尺度上同一干扰类型相比较也有差别。动物群落变量与植物群落变量的典型相关分析突出地表现为动物群落变量与植物群落变量中的草本关系最为显著,在分析的两个尺度的 8 个样地中,7 个样地均与草本关系密切,且绝大多数样地动物群落变量与草本的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荒漠生态系统中在各种干扰条件下,草本的特性特别是草本的盖度和和地上生物量对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起到关键作用。 人才培养情况:培养1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本科生10名。 出版专著及发表论文情况:发表CSCD文章6篇、会议论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