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项目先后得到“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子课题“北亚热带主要针叶树种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研究”(2015BAD09B0104)、教育部大别山特色资源开发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大别山松杉良种选育与集约栽培”、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速生丰产人工林可持续生产关键技术研究”(2016ABA111)、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湿地松高产脂高产材优良品系无性繁殖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示范”(2012-HBTK01)、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湿地松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推广示范”([2014]HBTG11)、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湿地松优良家系苗木繁育与推广示范”(鄂[2017]TG13)以及湖北省速生丰产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资助。在对本区域湿地松主要经济性状遗传测定与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了单株、家系、无性系等多水平遗传改良与良种选择,并构建了标准化、规模化有性与无性繁殖技术体系,提升了湿地松良种选育水平和种苗生产能力,对推动林-脂-纸一体化产业发展和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安全等具有积极意义。共审定林木良种3个,编制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论文10篇,建设育苗基地4个,建立湿地松国家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1个,累计生产优质壮苗2000万株,营建试验示范林270hm2,辐射推广造林2.1万hm2。创建了针叶束水培繁殖技术体系,1a生母株针叶束水培生根率90.6%,8a—10a生大树针叶束水培生根率70.5%,移栽成活率71.2%,突破了大树针叶束水培的技术难关,实现了湿地松大树优良单株快速、高效利用,缩短了育种周期;研究了25a生针叶束水培无性系试验林的生长规律,明确了针叶束水培无性系能正常生长达到数量成熟,突破了国外学者“针叶束水培难以成苗成林、早期衰退”的结论。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建立了湿地松多水平遗传改良体系,集成了系统、全面的湿地松规模化有性和无性繁育技术体系,形成成熟、配套的技术标准,审定良种3个,编制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2项。 本成果中选育的优良品系以及优质壮苗培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速生丰产林、退耕还林、精准灭荒、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林等项目和基地建设,湿地松栽植区域推广到全省48个县市,中心栽培区的良种使用率达到95%,累计可增加立木蓄积95.72万m3,创造产脂收益127600万元,培训林农1000余人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项目成果可辐射推广到湖南、江西、安徽、四川、河南等周边栽培地区,有效推动湿地松产业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为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技术支持。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