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该成果以满足规模化、高附加值畜牧产业对高效繁育生物技术的迫切需求为目标,通过细胞发育生物学、胚胎生物技术和分子标记筛选等技术手段,解决了绵羊胚胎干细胞常规培养、传代、建系等瓶颈问题,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培养成分明确的绵羊胚胎干细胞培养体系;获得了能够通过胚胎干细胞形态学、特异性表面标志物的分子与免疫组化、体外分化、特别是体内分化等指标检验,并能传至20代以上的绵羊胚胎干细胞;建立了在绵羊胚胎干细胞上进行性别、繁殖力、产肉性状的分子选育标记;获得了通过分子标记性状鉴定的绵羊胚胎干细胞克隆后代。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1.建立了培养成分明确的无血清分离培养绵羊胚胎干细胞培养体系,使绵羊胚胎干细胞的原代集落形成率达到30%以上,体外培养传至20代以上; 2.获得能够通过胚胎干细胞形态学、细胞表面标识物、体外分化和体内分化试验(畸胎瘤形成试验)等指标检验, 并能传至20代以上的绵羊胚胎干细胞; 3.建立了能在绵羊胚胎干细胞上稳定、快速、准确检测性别(Sry基因)、多胎(Bmpr-Ib基因)及产肉性能(双肌性状)筛选的分子选育标记; 4.获得的绵羊胚胎干细胞通过克隆可以得到绵羊胚胎干细胞后代。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1.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培养成分明确的绵羊胚胎干细胞培养体系,突破了绵羊胚胎干细胞常规培养、传代、建系过程中难以培养10代以上的瓶颈问题; 2.在国内外首次获得了能够通过胚胎干细胞形态学、特异性表面标志物的分子与免疫组化、体外分化、特别是体内分化(畸胎瘤形成试验)等指标检验, 并能传至20代以上的绵羊胚胎干细胞; 3.建立了能在绵羊胚胎干细胞上稳定、快速、准确检测性别、多胎及产肉性能等指标的鉴定方法,并对我们所获得的胚胎干细胞的性别、产肉、多胎等相关性状进行了鉴定; 4.在国内外首次获得了通过分子标记性状鉴定的绵羊胚胎干细胞克隆后代7只; 5.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期刊收录1篇;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4名。 成果已应用情况及应用前景预测: 在国家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羊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2008ZX08010-004)中,利用本项目研发的绵羊胚胎干细胞技术平台,成功获得了2只绵羊胚胎干细胞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羔羊。 项目所形成的专利(ZL 2010 1 0100107.5;ZL 2010 1 0196378.5;ZL 2009 2 0277228.X;ZL 2009 2 0277229.4),可广泛地应用于绵羊胚胎体外生产、绵羊胚胎干细胞建系和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等研究与应用工作中。 目前我国绵羊存栏量及绵羊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羊肉生产国,但还不是羊肉生产强国,而要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是必须要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羊的不断推出,并且能迅速繁殖、扩群、推广,达到产业化的要求。本成果所构筑的技术平台将能极大的满足这一需求。一方面,我们通过胚胎干细胞技术将绵羊优良品种的囊胚迅速扩增繁殖,在短期内迅速将绵羊囊胚内细胞团数量以2n倍扩增;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绵羊胚胎干细胞上进行多胎、产肉性能、性别等性状的早期鉴定,实现在细胞水平上的分子选育,极大的缩短育种周期,可快速培育出具有巨大市场潜能的新品种,并迅速扩繁。为创建自有品牌,形成羊肉等产业带,推动新疆畜牧业向高技术、高效益、高附加值的集约化发展过渡,构筑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体系。因此本成果的推广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