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课题来源:湖南省交通运输厅。 课题背景:为落实十八大精神,2013年1月,国务院以国发〔2013〕5号文件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 过去的20年,我国开展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投资建设,公路路网规模己居世界第一。大量公路设施建成运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但也随之带来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公路设施的翻修改建中产生大量的废旧土木工程材料。据初步统计,我国仅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每年将产生沥青路面旧料达1.6亿吨,水泥路面旧料达3000万吨。然而,目前我国公路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不到30%,远低于发达国家90%以上利用率水平,距《关于加快推进公路路面材料循环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到“十二五”末公路路面废旧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50%,高速公路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还有不少的差距。因此,加快公路路面废旧材料的循环利用工作已迫在眉捷,且对促进公路循环经济的发展,节约资源、降低排放及保护环境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沥青混凝土再生技术研究开展得较欧美国家晚,发展也相对落后。上世纪70年代,我国的一些公路养护部门对废旧沥青材料再生利用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80~90年代全国开始了以高速公路建设为核心,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到新公路的建设,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的研究被暂时搁置。90年代中后期至今,由于早期修建的高速公路陆续进入大修改造时期,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主题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提上日程,使得废旧沥青再生利用又成为有关部门关注的焦点,纵观我国废旧沥青混凝土再生利用现状,国外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的再生技术在我国尚处于落后状态,再生混凝土一般被用于铺筑一些低等级公路或修补坑槽,在高等级公路路面工程中,再生混凝土一般用于基层或底基层,与国外发展现状相比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相距甚远。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同时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解决旧沥青路面材料再生利用中的材料特性、配合比设计方法、施工工艺、质量检测方法以及相关设备等关键的技术问题,还需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基本实现高速公路路面废旧材料“零废弃”。(2)将“废旧路面材料资源化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于“十二·五”湖南高速公路耒谊、潭邵、临长等路面大、中修改项目。(3)编制《湖南省高速公路废旧路面材料综合利用技术指南》,并形成相应的地方标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比简单的灌封方法在处理水泥路面裂缝、防止加铺沥青层出现反射裂缝的效果上,有极其明显优势;与水泥路面上整层铺装应力吸收层的方法相比,本发明只对裂缝局部进行处理,所以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成本投入一般不足其5%),并且作用效果更具有针对性,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至今实际应用没出现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无不良现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