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项目名称:用于人体肺部重大疾病研究的磁共振成像仪器系统研制。项目编号:81227902。项目执行期间:2013年1月-2017年12月。运用多核宽带射频发射技术、数字化宽带接收机、高填充因子的“马甲”线圈等技术对人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修改和升级。人体多核磁共振成像软件系统研发。 运用小角度脉冲进行超极化Xe的T1测量、基于CPMG的超极化Xe的T2测量、快速的梯度回波成像脉冲设计等方法实现主计算机软件对肺部结构和功能的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探测。 结合自主研制的能将惰性气体氙MRI信号增强>55000倍的超极化装置,成功“点亮”人体肺部,人体多核磁共振影像空间分辨率为2 mm×2 mm。 (1)设计了一套可用于人体临床诊断的非氢核磁共振成像(MRI)探头硬件(包括射频线圈及T/R切换开关、前置放大器等射频模块),进而实现了人体肺部超极化129Xe气体磁共振成像。 (2)设计了外挂式多核射频系统(包括发射、接收通道及方法),使传统临床单核(质子)人体磁共振成像系统具备多核成像功能。 (3)开发了多种用于人体多核(129Xe)磁共振成像方法,获得中国第一幅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影像,实现了肺部结构和功能定量、可视化探测,推动了多核系统的临床转化与应用。 1.人体多核磁共振成像探头成熟度达到8级、创新度达到4级、先进度达到6级。 2.人体多核磁共振成像射频系统成熟度达到8级、创新度达到4级、先进度达到5级。 3.人体多核磁共振成像方法成熟度达到9级、创新度达到4级、先进度达到6级。该成果提出了用于人体的多核(129Xe)磁共振成像探头、多核成像射频系统和多核磁共振成像方法技术,填补了传统临床MRI不能对非氢核进行成像的空白。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利用超极化气体磁共振技术对肺部结构和交换功能的定量、可视化探测。 同时,已研发出通用型适配插件供选择;与民族医疗器械厂商合作;呼吁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打击不合理封闭行为。201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第十八届和第十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2018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