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2003年《大兴安岭中南段矿产资源前景研讨会》召开以来,赤峰市发现了一大批新的有色金属矿床,新建了一大批大型-中型矿山,显示出广阔的找矿空间和巨大的找矿潜力。此基础上,重新认识赤峰市有色金属的成矿条件、矿床特征、控矿因素、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找矿标志等成矿规律,并对赤峰市有色金属新一轮找矿的方向和靶区提出新的建议,对赤峰市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赤峰市国土资源局立项《赤峰市有色金属成矿规律研究》项目,并委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承担此项研究工作。该项目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对赤峰市的有色金属矿床开展了系统的资料调研和现场考察,并对部分典型矿床进行详细剖析,包括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边家大院铅锌多金属矿、白土营子钼矿、小东沟钼矿、车户沟铜钼矿、水泉沟铜矿和张家沟银多金属矿等。 2、根据最新资料讨论了赤峰市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总结了有色金属矿产形成的地质条件和主要控制因素,对指导赤峰市有色金属矿产的进一步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根据成矿元素组合特征,赤峰市有色金属矿床可划分为铅锌多金属矿、铜矿、银多金属矿、钼-铜钼矿、锡多金属矿共五大类。按照成矿作用特征,赤峰市矿床类型可划分为斑岩型,夕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火山-次火山热液型),热液脉型(含石英脉型)和 热水沉积喷流型(层状矿体)。根据成矿元素组合,每一矿床类型又划分出亚类:斑岩型矿床可进一步细分为斑岩型钼矿、铜矿、斑锡矿三个亚类;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可细分为铅锌银、银(铅锌)和金(铜铅锌银)三个金属元素共生组合;矽卡岩型矿床可细分为铅锌(银)和铁锡两个亚类;热液脉型矿床(含石英脉型)则可细分为铅锌银、铜锡铅锌银、银(铅锌)、钼(铜)、锡(钨)等元素组合;热水沉积喷流型矿床主要有铅锌(银)、铁锡、铜矿床三个亚类。这五大类型矿床又可根据矿床共生组合关系和成矿作用归纳为三大成矿系统:斑岩、岩浆热液和热水沉积喷流成矿系统。 4、赤峰市主要发育三期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与华力西晚期成矿作用相关的矿床主要分布在北部旗县的大兴安岭中南段成矿带内,与中二叠世大石寨组火山岩和华里西晚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主要形成热水沉积喷流型矿床和斑岩型矿床,而就位深度较浅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则可能已经剥蚀殆尽。而发生在早三叠世的印支早期岩浆活动主要表现为中酸性侵入岩和少量的中酸性火山岩(幸福之路组底部与林西组的过度部位),主要生成斑岩型矿床和热液脉型矿床,而就位深度较浅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则可能已经剥蚀殆尽,矿床主要出现在大兴安岭中南段东南坡及其以南的地区,而这可能与西拉木伦构造带和华北克拉通北缘断裂带的活动有关。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燕山晚期成矿作用则遍布整个赤峰市,受当时的陆相火山-岩浆活动的制约,主要形成斑岩型矿床、热液脉型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前两类矿床经常产在基地隆起区,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则常产在火山盆地的边缘。 5、总结了五类矿床的找矿地质模型和找矿标志组合。 6、重点围绕铜的找矿工作,提交了6个找矿靶区,包括巴林右旗老龙沟铜靶区、巴林右旗黑山头铅锌多金属靶区、巴林右旗马鬃山靶区、阿鲁科尔沁旗小王家段铜多金属靶区、喀喇沁旗明安山铜靶区、元宝山区通多金属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