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的软技术研究,针对城市道路交通以环境容量为约束条件,研究交通需求控制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交通体系规划与建设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别研究城市道路交通环境负荷的计量方法(模型)和削减对策。在宏观层面上以城市范围内的路网为对象,首先基于神经元网络模型开发路网层面的道路交通环境负荷计量模型(受资金限制目前只用于计算路侧某地点CO2和CO的浓度)。与传统的排放-扩散两阶段环境负荷平价计算模型不同,我们提出的方法可以根据道路、交通流、天气、周边街区环境的状况,直接计算道路两侧各地点的CO2和CO的浓度,避免了车辆判断、车令判断、发动机功率判断等复杂的计算过程。为了开发这个计量模型,2005年购入了CO2、CO、风速、噪声、录像机等多种测量设备,并分别于5月和10月在大连的6个地点,实施了车流量、污染物、噪声等检测,收集了大量的数据,然后开发了软件系统用来从录像中提取观测所在断面的车流量、车辆的走行速度、加减速度等交通流特征。由于在道路网相对稳定,并具有强制性约定的环境容量的情况下,城市的小汽车保有量应该有一个上限,因此开展了城市最大汽车保有量(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汽车保有量)的预测研究。利用双层规划原理,结合交通量分配模型和基于神经元网络模型的道路交通环境负荷计量模型,成功地提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城市最大汽车保有量模型,并有效地预测了大连市在目前的道路网的状态下,可能保有的最大乘用车数量。预测结果为城市规划和管理者,在制定削减道路环境负荷对策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微观层面上,研究了局部地区的道路交通噪声的控制措施,利用测量数据和Ray Noise Rew.3.1声学分析软件,实地测试了某住宅小区的噪声情况,建立了道路和小区的空间模型,利用声学分析软件验证了多种噪声控制方案,并针对居住区的大型机动车交通噪音严重的问题提出了削减对策。在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道路环境负荷削减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的前景。